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先前,由於圖片問題,所以沒上傳,現在問題解決了,將上傳至完整為止

此為正式功法,非自創、非遊戲、非網路上的資料

kevin.chang手打,分享於鐵傲論壇








打字打了好累><


祝大家練功順利...


[ 本文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07-8-26 09:48 PM 編輯 ]

[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09-3-26 23:00 編輯 ]
 

天使的凝視
深夜還在遊蕩嗎?看來需要好好調教一下呢!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3-15 15:20 編輯

築基功.JPG

前言:
  練功夫,先要講築基,這是寶貴的經驗。練氣功,要求得氣,這是練功的關鍵
  建方有築基過程。沒有堅實的房基,硬是加磚添瓦,也蓋不起高樓大廈。學氣功也是這樣。練不好築基功,不能盡快得到「氣」和它的良好作用,不僅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還可能出現不良反應,即「出偏」

氣功流派多,功法相異,但各有所長,學練的人均想有所收護,但結果不盡然。究其原因,大多是急於求成,忽略了築基功夫,在起步開始就犯了關鍵性的錯誤。錯誤定型後,糾正起來,然費力氣。由古至今,眾多師輩強調築基,如「百日築基」等等,理由就在這裡。

  「一寸光陰一寸金」。「光陰」,在這裡說的是築基過程或功夫。「金」喻做成效即得氣,就是說,花費時日和氣力,紮紮實實練好築基功,是必需的。這種「花費」正是「累積」;有了累積,爾後練功將一勞永逸。反之,好高騖遠,草率從事,或圍從姿勢或動作罣面考究,不能體用氣及其效應,走彎路、出遍差,因而不得不半途而廢,這才是個浪費

  上面說的是練氣功必須有的前提──築基功夫

  禪密功的築基功自成體系,又層次分明,是一整套得氣方法,健康人欲治病於未然,可練築基功,進行全面鍛練。有人因為自身的「不宜入靜」和「活動受限」或者客觀的「環境不佳」和「時間短缺」,只能操練禪密功築基功,實踐證明,這些人由原來的以醫藥為主、臥床療養,到後來又站起來重新踏上工作崗位,這都說明禪密功築基功是行之有效的,有其獨到之處
  眾多人反映:
  學練禪密功三五日就有「氣感」,其原因是先學練了「築基功」。由於首先狠抓築基功夫,即得氣方法的鍛鍊,所以還沒有發現誰患了「出偏」症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3-15 15:24 編輯

築基功

本部功法有「展慧中」、「鬆密處」、「三七分力」、「三點一線」和四動(蛹力 扭動 擺動 蠕動)及其逐漸擴展和深化的「由裡及表 內外相合」 「洗髓觀想、攝本歸宗」等。



一、姿勢與要求

站、坐、臥均可,以舒適自然為原則。闔目(輕輕地閉起眼),自然呼吸。不要故意把呼吸拉長、縮短或者中間停頓,最好把呼吸忘掉,即「忘息」最後過渡到似有似無,「似有者尚有有,似無者未真無」,即所謂「止息」

操練築基功全過程,均闔眼、自然呼吸。





◎展慧中◎

理與法:
慧中,亦稱緣中、慧目,位於兩眉頭上凹陷處(不是一個點,是個窩,即圖1)。它,象徵和表達智慧、慈愛和吉祥。它,是人體發放氣功信息(發射某種特異物質流,但又不只限於已測示出的光、電、磁和聲,古人說是出「神光」)的一個主要窗口

圖1.JPG

這個窗口,不但可發,而且能收。發,是為了深索,有其目的,有它的價質,收,是為了辨別,有作用、有效應。收,是對宇宙場的萬有能而言

能功有素者,發射氣功信息(即「神光」),可以作用於外。他(她)們又可以通過氣功手段有選擇地攝取外界無限的「質」和「能」,通過發──收──發這一循環激發和交換過程,形成有計畫的自我調節,或者進行助功和施治於他人。

要點:
展慧中,與「愁眉苦臉」相反,是把眉頭舒展開,有笑意。這種笑,不單單是著重在慧中部,更主要的是從慧中表達出「發自內心」的開朗、坦白、純潔、愛慕、善良、慈祥和佈施於人的願望等等,是由內向外的。換言之,不是僅僅於內體的某一部位及其笑的廣度,說是「似笑非笑」還不到家,而是重在精神罣面,發自內心的笑及深反,是「笑從內心起的笑不休」──笑得開心、笑得永恆,即「涅槃笑」

體鬆、心笑、息平,三者融會貫通,化為一,即可「陰平陽秘,真氣從之,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加速步入「氣功態」,盡快地收到鍛練和治療的效果




1.闔目:
是輕輕地閉眼,因為瞌目後是遙想遠視,或者要內視脊髓以至全身的骨脊、小腹腔。觀想天根(天的高又高、無限高的地方)或地根(地的深又深,無限深的地方。並不是其位在臍下的那地根)等,就不是諸如半睜半閉、外光尚可透於內的道家功法中的「垂窗」了
2.氣功態:
是非醒非睡,又非半醒半睡,也不是在作夢的另一種神態和另一種感受。這種狀態有益於身心,這種感受是特殊的享受。






◎鬆密處◎

理與法:
密處,亦稱海底,地戶。男子,是位於陰囊與肛門之間。女子,在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之間。它不是一個小點或部位的表面,而是一個「體」,其深度和廣度可連通小腹腔。它可以接受外界的賜予,又可以由此攝取,再通透全身,進行沖洗,吐故納新,它可以媾合人體先天氣(生前固有的生命能)和後天氣(生後所具有的生命力),進行「法論運轉」可以助人,可以與天地交換信息,取得能量,進而與宇宙同呼吸,共命運。因而它是從「人天相應」著手,取得「人天效應」,達到「人天合一」目得的必由之路

要點:
密處,是氣機運行的主要通道和樞紐重地,但很不容易鬆開,被喻為「鐵門」。欲想鬆開它,必須理解和掌握鬆開的方法和適度。說是「似尿非尿」還不夠,方法是用意不用力。鬆下來之後,兩大腿裡側(相當於中國經絡學說中的陰蹺脤)有溫熱感,外陰部有輕微的電麻感和稍微的生感,這是適度

展慧中與鬆密處,上下配合而同步,陰陽交泰之後,即可「體酥、心融,樂陶陶」,這是效果和目的。

展慧中和鬆密處,不限姿勢,可隨時隨地操練,要「念茲(常想),在茲(常練),常惺惺(經常體察和保持氣感)」

展慧中和松密處,是襌密功的組成部分,是練任何一部功法(包括派生功法)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功夫




註:
3.法輪運轉:
一般是指「氣」在體內,通過意識支配,按一定法則和某些渠道運行說的,也可用說人體與宇宙 場與場之間的相互交流




◎三七分力◎

理與法:
展慧中和鬆密處之後,在站勢中的要求:

1.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稍外撇),把體重的7/10平均分別落在兩個腳跟上,3/10在腳掌(腳趾要鬆散、平鋪,要微微地動)

2.兩膝即不彎曲又不僵直,膝關節保持滑利狀態在微微地動 (圖2)

3.髖關節要鬆。鬆的竅點在腰,把腹椎生理性前彎消滅掉,即收臀,或者把跨部微微向前挺一些就可以了 (圖3)
圖2~3.JPG

4.鬆肩,腋瓣要空虛(兩肘尖略向外撐即可),兩臂下垂,手指自然分開,微微地動。

5.頸椎豎立,頭部略有向上提或頂的感覺。

上述要求,用口訣來概括,就是「指、趾散,腋瓣空,頭頸虛頂,密處鬆,體重落於踵」。

這些要求,是為了便於全身放鬆,有利於氣血運行,與展慧中相配合,即可調身寧神 身心輕安自在,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精神狀態得到大大改善。

練功練到此階段,自覺先手足,後全身出現從來沒有過的感覺,如輕微 舒適的溫熱、清涼、電麻或性感,即「氣感」,或謂之「得氣」,這是「氣」作用於生理進而進入生化過程又反饋手心理時的現象,是良性反應,是在受益,可以說是已經氣到生效了
要點: 關於坐和臥的姿勢問題。

上述那種站勢是我們習慣了的,很自然很舒適,應該如此。禪密功要求一切順手自然,在操練站勢中已有體現。坐和臥的姿勢,理所當然也是以舒適 自然為原則的,不必一反常態,改變如今坐椅子和沙發的習慣而去跪或席地盤腿而坐

自然總是美的,又總是對的

但,不論姿勢如何,仍要展慧中和鬆密處,展慧中和鬆密處是禪密功級為重要和寶貴的功法,不可輕視。在練功中它又是不可輕意地省略的,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亦要「念茲、在茲,常惺惺」,須臾不可離,「久持氣中氣,煉就金鋼身」



註:
4.久持氣中氣,煉就金鋼身:
「氣中氣的第一個」 氣 是指對氣的調動,第2個「氣 是指對氣的感受。氣中氣是「陰陽合氣法「功法的築基功之一 簡要地說,它要求內氣經常 永久地運行於天頂和密處之間;通於精勤修習 就可以煉成不壞之體。



◎三點一線◎

理與法:
此要求只限於站勢,頭頂 ( 我們叫「天頂」 ) 密處和兩腳開立後兩腳跟 ( 兩踵 ) 連線的中點,這上 中 下 三點垂直一線 (圖4)

圖4.JPG


功用:
可使身軀中正 不偏不倚,重心穩定;它是「三七分力」的補充,有利於全身放鬆。

這要求,從力、意、氣等各方面講,它與「真人之息以踵」相呼應。反之,身體歪斜 身體重心落於腳掌,或者落在體外,身軀某些肌肉處於放縮狀態,加之精神緊張,不宜入靜,久之,肌內痠痛、顫抖甚至痓攣等等,輕者得不到練功預期效果,重者在功功中出現不適感,或謂之「偏差」

要點:
綜合展慧中 松密處 三七分力和三點一線等進行分析,不難看出各個功法之間相互連繫、制約和相輔相成的關係。其內核就是「鬆」

「鬆後能靜,靜中有定,定中有悟,悟中生慧」 「一鬆無有不鬆」,「鬆」是重要的第一步


註:
5.真人之息以踵:
練功到一定時間,呼吸會自然地均勻細長起來。真人,指練功有素者言。踵,積形容呼吸深長。
6.定:
泛指精神狀態,謂「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為定」 有時指練功的時間,過程和程度等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二、四動


理與法:
坐和臥勢除法不需要「三七分力」和「三點一線」以外,與站勢一樣,均要按下列要求練功


◎蛹動◎

蛹動前,要展慧中、鬆密處、三七分力、三點一線,闔目「內視」脊柱。

自尾骨(骶椎)開始,做極為輕、柔、緩、圓的波浪式(蛇形)的前後蛹動,一節一節連續地向上走,經過腰椎、胸椎和頸椎,依次向上蛹動,然後,再一節一節連續地往下蛹動( 圖5~10 )由下到上,繼而再由上到下為1遍,操練3編或6遍或9遍(女是2 或4或6遍)

圖5~10.JPG


亦可視時間條件、身體情況和病情需要,根據自己感覺的最佳適度,選擇遍數 ( 以下皆同 )

要點:

「一節一節連續地動」是內視著重部位的依次順序,「一節」雖然是指一個椎體,但不是此節其它節不動。




註:
7.內視:禪密功的內視,是假設眼球分前後兩個球,各半球都有瞳孔。開目練功時,用的是前半求的瞳孔。闔目練功時,不論是內視小腹腔中心、骨髓,在腹內「劃三圓(見陰陽合氣法)還是體察脊柱蛹、擺、扭的部位及其形態,都是用後半球的瞳孔。

這種實屬意覺(內識)的功夫,一可排除雜念(淨心),二可導引氣行(意領),久之可練出自我內家體內各組織及其病變情況的功能;意到氣到,氣到生效,自我氣攻病灶,試治疾病。

這種功夫,是日積月累而成的,是在不斷修持中得到的,只要穩步操練,細心體會,功到自然成。

8. 輕、柔、緩、圓:
輕與重相反,是指力量而言。柔與剛相反,是指形態。緩與急相反,是指速度。這都容易理解和掌握。圓,它要求「動,無菱角」,「力,不間斷」,可大可小,又變化萬千,是高級功夫。




◎擺動◎

接上勢,由尾骨開始,做極為輕、柔、緩、圓的波浪式(蛇形)的左右橫向擺動,一節一節連續地向上走,經過腰椎、胸椎和頸椎,依次向上擺動,然後,再一節一節連續地向下襬動( 圖11~17 )由下到上,再由上到下為1遍,操練3編或6遍或9遍(女是2 或4或6遍)


圖11~17.jpg


◎扭動◎

接上勢,由尾骨開始,做極為輕、柔、緩、圓的或左或右平面旋轉式的扭動,一節一節連續地向上走,經過腰椎、胸椎和頸椎,依次向上扭動。然後,再一節一節連續地向下扭動( 圖18~27 )

扭動的遍數與蛹動、擺動同

圖18~27.jpg





◎蠕動◎

蠕動是把脊柱的蛹動、擺動、扭動揉合到一起,互相交叉(不是交替)又相互推動,進行綜合性整體運動的導引動作

操練時,蛹中有擺有扭,擺中有扭有蛹,扭中有蛹有擺,即所謂的「三合一」。這種三合一的運動形態,會因人而異,也很難描繪,因為它在不斷地運動,變化萬千。

初練時,不易掌握,「不在竅」。熟練後,很是自得,「已有妙」,耐人尋味。

要點:

練功到此階段,氣感更加明顯,收效更為理想。

此時已是氣布全身,自覺通體溫熱或電麻,偶見消柱形態(在體內或在體外),這是由於反覆內視消柱的蛹、擺、扭,持久修習的結果。

由於消柱多形態的運動牽連全身,包括內臟各器官,從而調整,增強了全身各系統的功能。

此外,因為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均由脊髓傳導上行和下行,因而脊柱的多種運動,相對地講,有著調節和修復運動神經,感覺神經的良好作用,這與中國傳統醫學的「諸髓皆屬腦,故上至腦,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也」和脊有「貫賢,填髓,通腦」的攻效等說法相吻合,可以得到認證。

展慧中和鬆密處,可導致全身鬆,「一鬆無有不鬆」。四動,可導致全身動,「一動無有不動」。但是鬆和動只是手段,其目的是通過鬆和動,以求得氣,進行調整。所以,在鬆和動的同時,要體察氣感,標本兼顧。若在精神上專注一點(意守一竅),在動作上單動於一處,都將會影響大局。

鬆開後才能更好地動,通過良好的合理的動,才能調整和改變積勞成疾後的「現有常態」(這是後天的常態)。反之,不鬆不動,或鬆後不動,不鬆硬動,因為都不全面,都不會必到良好的效果。不鬆不動、陷於僵,運動消失,生命將會告結;鬆後不動,等於懈,是消級、被動的;不鬆硬動,等於機械運動,日久招損。

禪密功的鬆,鬆在有竅;禪密功動,動在有竅。兩者相承,猶為奧妙


註:
9.不在竅:
竅,包括方法、部位、方向、時間、走向、範圍、進度和程度(強度和密度)等等,是指「用」的方面說的,不在竅,就是說沒有找到上述某一方面的關鍵所在和掌握它的規律。

10.已有妙:
妙,包括感覺、體會、感應和效果等,多用在「體」的方面,已有妙,就是說在有竅之後,由感性自覺上升到理性認識。也可以用在身心兩個方面












[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09-3-26 21:42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三、由裡及表、內外相合

理與法:

這是「四動」在深度和廣度兩方面的體現,它要求:
脊柱動,牽連內臟器官,繼而波及到全身關節和肌肉,最後是一齊動,包括手指和腳趾也在動。
繼續動,使發自脊柱的動波及全身,直至膚毛,再擴展、延伸到宇宙的無邊無際……



這是與外相通,進而解脫的高級功夫。而取得「氣效應」,又可把蛹、扭、擺連接起來(是先後交替,不像蠕動那樣的「三合一」),與兩臂的動作配合起來進行操練

闔目內視整個脊柱
1.兩臂微屈,由身側向前平舉略高於頭,兩掌相距與肩同寬。同時,進行蛹動(圖28~30)

圖28~30.jpg

2.接著,兩臂分別向左向右分開,呈一字形。同時,進行扭動,隨著身體的扭動,兩手掌逐漸指向一側,再分開呈一字形(圖31~36)

圖31~36.jpg

3.繼而,兩臂由頭側向大腿兩側下落,下落同時,進行擺動(圖37~43)

圖37~43.JPG

兩臂向前,向橫和向下劃弧,這個繞環導引動作,要輕、柔、緩、圖。還要留意手指和腳趾也在微微地動。

兩臂劃弧1圈為1遍,操練3或6或9遍 (女2或4或6遍)

在兩臂劃動和勿心進行蛹、扭、擺的同時,還要勿忘內視脊柱,這是「動靜兼用」。「動」(導引動作),是在鬆靜的前提下和在這一基礎上進行的,兩者相輔相成。

體會:
舒展大方,納天容地;氣勢磅礴,吞吐乾坤
闔目視察,內景外象,時而顯現。

[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09-3-26 21:25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四、洗髓觀想、攝本歸周


理與法:

這是展後可放可收,鬆時可動可靜,鬆中連通小腹腔,動中內視脊柱,繼而擴展、延伸到宇宙的無邊無際,為期全始全終而進行的收功方法和收功過程

接上勢,停止兩臂迴環運動,兩掌由體側平舉至頭上「合十」(實心合掌),然後下落至胸前(虛心合掌),兩掌分開,下插至臍下,結「解脫印」(一)(兩手拇指相抵,食、中、環和小指互相交插。男,左食指在上。女,右食指在上)注意鬆肩、墜腕,掌心斜向上,對臍( 圖44~51 )內視小腹腔中心。

圖44~47.JPG
圖48~51.JPG

「洗膸觀想」是「攝本歸周」的開始收斂,其中「以意領氣」「以氣洗髓」的觀想方法,是「攝本歸周」的妙用的過程,這是禪密功各部功法收功時──「攝本歸周」中必不可少的高層次意唸法。古人云「髓淨則見」,說明存神於髓,並上下往來,日久可內外照見,了了分明。「攝本歸周」之後,再輕輕地睜開眼,練功結束。


體會:

綜合「四動」「由裡及表」「內外相合」和「洗髓觀想」「攝本歸周」來談。

靜極生動,萬物在動,動則生,靜則養,陰陽交泰,變化萬千……理解了上述動與靜的基因、產生、作用及其發展等論點,對有關氣功的內涵及其應用等,就可以理解,氣功中「靜→動→靜」或者是「動→靜→動」,就是說誰先誰後,誰主誰次,孰是孰非,哪個是手段,那個是目的,抑或都是過程等等一些疑問,也就可以找到答案。

學練氣功的目的是受益,要求生效。攻效如何而在於功法,這同優良的產品出於良好的生產手段一樣。法,通過實踐來體現,同時也驗證了法的優或劣,所以,法是關鍵,是根本,但還要經得起歷史驗證或長期的考驗。

氣功所以有效,在於「氣的內作用和外作用。「氣」的產生及其作用又在於功夫,而功夫是由人來掌握來運用的,運用的是「法」,而不是別的什麼。因此,可以做出這樣的結論。有了好法,才能得氣,才能生效,但是要下功夫。古人說,要「法功兩相依」

內主靜,外主動

禪密功特定的氣「先生於內、後取於外」的練功方法。「雖生於內,卻取於外」的功能來源、「外為我用」的練功目的為依據,可以說「四動」「由裡及表」「內外相應」「洗膸觀想」和「攝本歸周」是禪密功基本和主要的築基功夫,是理、法、能、效俱備,言之有據,行之有效的



註:
11.合十:
佛教徒的禮拜姿勢之一,亦稱合掌。合掌分「實心合十」「虛心合十」。多是左右手指併攏向上,合掌置於額上或鼻下或胸前。

合十,是手印之一,是基本和簡單的手印,依密教的解釋,右手代表佛陀,左手代表眾生。合掌的手印,為佛陀與眾生結合在一起的象徵。

12.手印:
是佛教徒編結手指,以示心意、以為標誌用的。佛教各宗派手印各異。古人用玉、銅、骨刻指環,鏤有圖像或文字,此物亦稱「手印」

13.攝本歸宗:
佛教中密教派講禪定有頁:「出息、周通法界;入息,攝本歸周。」這是在說功法和功能,其中有對身心兩方面的要求,有外為我用,週而復始等內涵。本功法用以斂氣歸元,或謂之「收功」








(完)



[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09-3-28 16:46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2   檢視全部評分
符紅月  我找很久了現在終於有了THANKS  發表於 08-5-13 17:36 聲望 + 1 枚  回覆一般留言
蘇登李艾希  我功力大增呀!!!  發表於 07-8-26 22:01 聲望 + 1 枚  回覆一般留言

大大   你這篇好熟悉歐
我家好像有這本書
叫中國禪密功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6-7 14:47 , Processed in 0.03772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