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小名強

回覆 #15 mistwvearn 的文章

沒有新的文章....所以回頭看這篇!發現這有許多疑問

引文:如果把道德,當成是人類純粹為了群體利益的最大值而制定出來的如何?
也就是把[善=道德]視作為人類追逐利益下的,運用智巧創造出來的產物,而與所謂善性無關
=========================================================
關於這個問題:好像是問聖人做禮義法正的原因何來?這項引文說明聖人"為了群體利益"而做
道德!
但是這可以分成2個層次來談:就是"認知"與"行動"是不同層次的問題!
對於認知到"好的""善的""有益的"事物.....和去實踐這些所認知到的"好的""善的""有益的"事物
沒有必然的推論!所以依荀子"性惡論"的說法!就是聖人與凡人都是性惡的....只是聖人比凡人
更能認清""善的""有益的"事物!但是"認清"就一定會製作這些"禮義法正"嗎?
認清是"認知"的問題...要去做是"意志"的問題...不該混唯一談!
認知!只是判斷的能力...意志!是貫徹實踐的能力,相信大家都知道會有"明知道是好的但是
不一定會做的情況"!
而荀子的"性惡論"就是缺乏"人為善的動力"究竟是啥?就是我認知這是好的.....我為何想這樣做?
荀子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光是知道"好"不一定會去"做"
所以"孟子"性善論才被儒家是為正統!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比較合理
合理的原因是"聖人制禮作樂"才有可能:大笑

關於惡由何來的理氣問題.....下次再說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荀子:性惡篇

1 性惡: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2 性惡: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3 性惡:        孟子曰:“今之學者,其性善。”

4 性惡: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5 性惡: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

6 性惡:        曰: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朴,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朴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朴之於美,心意之於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7 性惡: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

8 性惡:        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於陶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後然者,謂之生於偽。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徵也。

9 性惡:        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故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且化禮義之文理,若是,則讓乎國人矣。故順情性則弟兄爭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

10 性惡:        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彊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性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11 性惡:        孟子曰:“人之性善。”

12 性惡:        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矣。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雖有聖王禮義,將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埶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是聖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今當試去君上之埶,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彊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譁之,天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13 性惡:        故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無辨合符驗,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豈不過甚矣哉!故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聖王,貴禮義矣。故檃栝之生,為枸木也;繩墨之起,為不直也;立君上,明禮義,為性惡也。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14 性惡: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惡,必將待聖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後始出於治,合於善也。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15 性惡:        問者曰:“禮義積偽者,是人之性,故聖人能生之也。”

16 性惡:        應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則瓦埴豈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則器木豈工人之性也哉?夫聖人之於禮義也,辟則陶埏而生之也。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今將以禮義積偽為人之性邪?然則有曷貴堯禹,曷貴君子矣哉!凡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然則聖人之於禮義積偽也,亦猶陶埏而為之也。用此觀之,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之性也哉!所賤於桀跖小人者,從其性,順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貪利爭奪。故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天非私曾騫孝己而外眾人也,然而曾騫孝己獨厚於孝之實,而全於孝之名者,何也?以綦於禮義故也。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於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從情性,安恣孳,慢於禮義故也,豈其性異矣哉!

17 性惡:        “塗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

18 性惡:        曰: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今以仁義法正為固無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將使塗之人固無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而固無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邪?然則塗之人也,且內不可以知父子之義,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塗之人者,皆內可以知父子之義,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則其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其在塗之人明矣。今使塗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本夫仁義法正之可知可能之理,可能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今使塗之人伏術為學,專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

19 性惡:        曰:“聖可積而致,然而皆不可積,何也?”

20 性惡:        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塗之人可以為禹,則然;塗之人能為禹,則未必然也。雖不能為禹,無害可以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嘗有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農賈,未嘗不可以相為事也,然而未嘗能相為事也。用此觀之,然則可以為,未必能也;雖不能,無害可以為。然則能不能之與可不可,其不同遠矣,其不可以相為明矣。

21 性惡:        堯問於舜曰:“人情何如?”舜對曰:“人情甚不美,又何問焉!妻子具而孝衰於親,嗜欲得而信衰於友,爵祿盈而忠衰於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問焉!唯賢者為不然。”

22 性惡:        有聖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則文而類,終日議其所以,言之千舉萬變,其統類一也:是聖人之知也。少言則徑而省,論而法,若佚之以繩: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諂,其行也悖,其舉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齊給便敏而無類,雜能旁魄而無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論曲直,以期勝人為意,是役夫之知也。

23 性惡: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於亂世之君,下不俗於亂世之民;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是上勇也。禮恭而意儉,大齊信焉,而輕貨財;賢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廢之:是中勇也。輕身而重貨,恬禍而廣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人為意:是下勇也。

24 性惡:        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則不能自正。桓公之蔥,太公之闕,文王之錄,莊君之曶,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然而不加砥厲則不能利,不得人力則不能斷。驊騮、騹驥、纖離、綠耳,此皆古之良馬也;然而必前有銜轡之制,後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駛,然後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汙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於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傳曰:“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來源於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hinese.dsturgeon.net/text.pl?node=12644&if=gb
---------------------------------------------------------------------------------------
先和在哲學版的老大哥們說聲抱歉,因為我還沒有把荀子的性惡篇給讀完就轉貼了過來,還有就是關於國師說的孟子--性善篇,我在這網站找了一下,並無此文章,是資料不全?還是.....我還不是很了解......抱歉嚕@@"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22 來吧 的文章

嗯....荀子有"性惡篇"!那你們該不會以為孟子有"性善篇"吧?:困惑

孟子的性善理論多在"孟告之辯"....《孟子.告子上》這一章

你仔細讀荀子文章....完全沒有交代人為善的"意志"究竟在哪裡?
就可以明白我所謂"知道好的事情和想要去實踐出來....中間仍有落差”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13 國師 的文章

大概了解了,如果人的本性是「惡的」

那麼何來善呢?人怎麼懂什麼是善呢?

如果人的本性是惡,那麼我們「所謂的惡」,在本性惡的人心當中

便不會覺得是種偏差的東西。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人性本惡

每個人為追求自己的利益
互相爭鬥
最後會導致人類的滅亡

所以為追求集體的利益
勢必犧牲個人部分的利益

而個人為了避免與集體產生衝突
則會選擇向善的方向發展

蔣公有言: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性善

合理

性惡

合理

結論

善惡皆有

我覺得沒有錯呀.......
 
請至控制面板重新儲存簽名檔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應 小名強 第 26 篇文章

性善
合理
性惡
合理
結論
善惡皆有
=============================================================
嗯!上面這位朋友把推論想的太簡單了
人性中涵有"善惡混"!本身就是"結論"!不能夠把孟子與荀子的結論"性善"
與"性惡"相加成為善惡相混問的結論.....

再引述前面的版友所言:
每個人為追求自己的利益
互相爭鬥
最後會導致人類的滅亡
==============================================================
這仍有待討論...在盧梭《論人纇之不平等起源與基礎》中有談到
人類在最初的原始狀態猶如"野獸"一般!其并不會"無止境"的爭鬥
導致滅亡!此猶如獅子.老虎會相互搶地盤....但勝者一方只會把敗者
趕出地盤外...不會無止境的追殺至對方死亡!!!

故在人性中有動物的一面....這是自然情況!不可依此而言"惡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在此之前
我想問各位大大ㄧ個問題?
何謂善?何謂惡?

善惡是人類界定的語詞
大自然中
本無善惡
有的
只有本能

[ 本文章最後由 the00772000 於 08-6-6 13:29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我也冒昧地說一下我的觀點:

1. 人的意識範疇內有善惡的概念,自然界沒有,所以不存在生來的善惡。
2. 關于善惡的定義,歷來衆說紛紜,我妄自揣測,大體利他者可謂之善,利己者可謂之惡。
3. 人之初生,必以個體生存為首要,所謂動物欲,此時所為可稱為惡。
4. 及長,始知自己為群體中的一員,所以不可損人利己,此時所為可稱為善。
5. 不同群體之間,以利相爭,或可稱善,亦可稱惡,在于觀點不同。

所以,善惡不過是人的標準,也不需要那么看重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ㄏㄏ

回應上述的說法:
1."範疇"不等於"範圍".......別再亂用啦!(雖然這個哲學名詞一再被"凡人"誤用,但是大多數這麼說不表示這是對的)

2.大體利他者可謂之善(認同),利己者可謂之惡(這不一定吧!仍有待商榷)

3.所謂動物欲,此時所為可稱為惡(這是荀子的觀點)

4.

5.以利相爭,或可稱善,亦可稱惡,在于觀點不同。(這是道德相對主義的思考,即各自都有自己定義的善
那麼阿扁真的貪污的話...那以他自己的立場也可稱善!所以無法制裁他...對嗎?)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4-26 00:32 , Processed in 2.17551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