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無名的勇者

守護爵士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張遼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縣(今中國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人,三國時期曹魏重要將領。

生平

侍從多主
相傳張遼是馬邑之謀中聶壹的子孫,後為避禍改姓。張遼年輕時,曾經做過郡吏。東漢末年,因其武力過人,被并州刺史丁原徵召,擔任從事,並派他帶兵到京城。後來又被大將軍何進派去冀州招兵買馬。189年,張遼回來時,正值何進被殺。於是又歸附董卓,後來董卓被呂布所殺,張遼又帶著手下將士們歸附呂布,擔任騎都尉。一直。後呂布被李傕軍所敗,逃出長安,追隨呂布東征西戰,最後呂布打敗劉備,佔領徐州,張遼領為魯相,當時張遼二十八歲。

效力曹操
198年,呂布在下邳被曹操擊敗之後,張遼率部投降,被拜為中郎將、關內侯,後來又因為戰功,被晉陞為裨將軍。200年,袁紹派顏良襲擊白馬,張遼與關羽被派往救援,大敗袁軍。後曹操剿滅袁紹的勢力,派遣張遼管轄魯國各縣,並跟隨夏侯淵討伐東海的昌豨。

當時但糧草將盡,開始議論是否退兵,張遼對夏侯淵說:「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數日已來,每次圍攻城池,昌豨總是看著我。而且他軍射向我的箭又小,這必定是昌豨在猶豫,所以沒有盡力一戰。我想和他說白,或許可以誘降他?)」逐派使者到昌豨軍說:「公有命,使遼傳之。(公(曹操)有命,派張遼來傳話。)」昌豨果然下城與張遼說話,張遼便宣示道:「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太祖(曹操)英明勇武,以德行傳揚四方,先歸附者可受大獎賞)」昌豨便答應投降。張遼遂單身走上三公山,到昌豨家拜訪,並拜見他的妻子。昌豨十分歡喜,跟隨大軍拜見曹操。曹操遣回昌豨,責訓張遼道:「此非大將法也。(這不是大將該做的。)」張遼拜謝:「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諫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以明公(曹操)的威信傳及四海,諫奉聖旨,昌豨必定不敢加害於我。)」

北伐南征
後隨曹操到黎陽討伐袁譚、袁尚聯軍,因戰功而晉升為中堅將軍。但袁尚堅守鄴城,久攻不下,曹操便返回許都,命張遼和樂進攻下了陰安,遷徙當地居民到河南。後再隨曹操成功攻下鄴城。又轉攻趙國、常山,招降緣山多個賊軍及黑山賊孫輕等。205年,隨曹操成功討伐了袁譚,攻下海濱,並擊敗遼東的賊兵柳毅等。還軍到鄴城,曹操親自出城迎接,共乘一車,並任命張遼為蕩寇將軍。接著張遼又率軍攻打荊州,平定了江夏各縣,在臨穎屯兵,受封為都亭侯。207年,曹操要征討在柳城的袁尚,張遼進諫:「夫許,天子之會也。今天子在許,公遠北征,若劉表遣劉備襲許,據之以號令四方,公之勢去矣。(許城,是天子所在的地方。現今天子就在許都,公(曹操)北征甚遠,若劉表派遣劉備攻擊許,佔據它號令四方,公(曹操)的形勢大去了。)」不過,謀士郭嘉卻不認為劉表會有所行動,曹操逐繼續,而張遼也隨同曹操出戰。途中遇上烏桓軍,張遼勸曹操戰,甚為拚命,曹操十分讚許,加上曹操看見烏桓軍未排成陣,便任命他為前鋒出戰,烏桓軍大驚,張遼逐斬殺單於蹋頓。

當時荊州未定,曹操派張遼還駐長社。臨出發前,軍中有人謀反,趁夜中製造動亂起火,全軍混亂。張遼對左右說:「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不耍亂動。此不會是全營人都動亂,必定有叛亂者在內,想要製造動亂吧。)」便令軍中不是反叛的人安靜坐下。張遼率領數十親兵,立在陣中。不一會,即查出得生事者的頭領,並將其斬殺。後陳蘭、梅成率領氐人在六個縣市造反,曹操派遣于禁、臧霸等討伐梅成,而張遼則督張郃、牛蓋等討伐陳蘭。梅成偽降于禁,于禁回師後。梅成便率眾投靠蘭軍,轉入險要的灊山依山防守。張遼想進攻,但眾將領認為:「兵少道險,難用深入。(我們兵少而道路險要,難而深入。)」張遼卻認為:「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這就是一對一戰鬥,勇敢的人才可以向前。)」遂進入山中安營,攻擊敵軍,斬陳蘭、梅成的首級,虜獲其軍。曹操談論到各將領戰功時說:「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盪寇功也。(登上天山,履過峻險,以奪取陳蘭、梅成,都是盪寇將軍(張遼)的功勞。)」獲增封邑、受假節。

威震合肥
208年,曹操於赤壁之戰大敗,派張遼、李典、樂進卒七千餘人駐合淝。後曹操征張魯,派護軍薛悌送函給張遼。215年8月,孫權率領十萬人圍攻合肥,張遼依照曹操的函信提示,與李典大敗吳軍,更於逍遙津包圍孫權,不過被孫權成功逃出(詳見合肥之戰)。曹操對張遼大加讚許,拜張遼為征東將軍。

216年,曹操再征孫權,到達合肥時,跟隨張遼當年所戰之處走,讚歎了很久。後至濡須口與孫權戰,臧霸與張遼同為前鋒,當時遇上霖雨,孫軍船隻稍稍移動,大軍不安,張遼想要撤退,但被臧霸勸止。後與孫權議和,曹操便增加張遼之兵,多留數個軍隊,並徙到居巢屯兵。

東吳之忌
219年,關羽圍攻於樊城的曹仁,當時孫權剛依歸曹操,召張遼及眾軍解救曹仁。張遼未至,徐晃打敗關羽。張遼便與曹操會師摩陂,曹操更乘車出來慰勞他,並派他於屯陳郡。曹丕接任王位後,改遷前將軍,也封其兄及子為列侯。孫權再叛,張遼還屯合淝,進爵都鄉侯。更準其母乘車及兵馬送其家人到他駐軍的地方,導從出迎,眾軍士將吏都列隊拜見,旁觀者都感到榮耀。後曹丕稱帝,再封張遼為晉陽侯,增食邑至二千六百戶。221年,張遼到洛陽宮朝拜,曹丕在建始殿引見張遼,親自問他破吳軍的情況。曹丕聽後對左右讚歎道:「此亦古之召虎也。(這真是古代的召虎般。)」特別為張遼建造屋舍,替其母興建殿室,另外也把跟隨張遼的將士們封為虎賁。

孫權再次稱臣。張遼回到雍丘駐守,不幸在此時得了疾病。曹丕便遣侍中劉曄帶太醫應診,虎賁們常問消息,心急如焚。曹丕甚至親到其營執其手問候,賜其御衣,更派太官送御食。當情有所好轉時,便返回屯軍。孫權又再次背叛魏國,曹丕派張遼乘舟至海陵與曹休會合,孫權甚懼,對各將領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張遼雖然有病,但仍不可擋,要十分慬慎!)」同年,張遼和其他將領打敗孫權的將領呂範。但他的病情卻也日漸嚴重,最後終於在江都去逝。曹丕知道之後,非常傷心,諡為剛侯。225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的功勞,下詔道:「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合肥之役,張遼、李典以步卒八百人,大破十萬賊軍,自古用兵,未有如此。令賊軍至今仍然喪失氣勢,真可謂國家的勇士啊。分張遼、李典封邑各一百戶,賜他們一子爵為關內侯。)」

特徵

張遼為人勇猛善戰,多次戰役都身先士卒。為人也十分盡忠,當年關羽投於曹操營下,張遼與關羽為好友,曹操便派張遼問關羽去留之心,關羽表明只會跟隨劉備,張遼問明後,想到如果照實說給曹操,怕曹操殺關羽。但不說,又不是事君之道,便歎息:「公,君父也;羽,兄弟耳。(公(曹操),是君是父;羽(關羽),是兄弟而已。)」便選擇了照實說給曹操。

而且張遼感悟必改。當年他與護軍武周有隙。後來受胡質勸解,便與武周和好。

評價

《三國志》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注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曹操:「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盪寇功也。」
曹丕:「此亦古之召虎也。」
孫權:「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傅子:「曹大司馬之勇,賁、育弗加也。張遼其次焉。」
曹操表樂進、于禁、張遼:「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曹丕追念張遼、李典下詔:「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

[ 本文最後由 boy69731 於 07-5-27 10:56 P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無名的勇者

守護爵士

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東漢時河東楊縣(今中國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人,中國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的將領,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

生平

原為軍閥楊奉的部下,任騎都尉。公元196年,曹操擊敗楊奉後投靠曹操。參加過多次重大作戰,智勇雙全,戰功卓著,治軍有方。曹操曾稱讚徐晃:「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三國志魏書徐晃傳》)。在曹操軍中歷任裨將軍、偏將軍、橫野將軍、平寇將軍。官渡之戰中燒燬袁紹的後勤糧草有功,加封都亭侯。曹丕稱帝登基後官拜右將軍,封逯鄉侯,後進封楊侯。於上庸擊敗劉備後,駐守陽平關,改封陽平侯,假節鉞,食邑3000。徐晃對曹氏集團忠心耿耿,曾說過:「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當以功自效,何用私譽為!」。公元227年病死,死後謚壯侯。

[ 本文最後由 boy69731 於 07-5-27 10:57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勇者

守護爵士

張郃

張郃(167年—231年),袁紹河北四健將之一,是中國三國時代曹魏的武將。字儁乂(yì)。冀州河間郡人。

生平

黃巾之亂的時候,由於參與鎮壓叛亂。此後,先後為韓馥、袁紹效力,升到寧國中郎將,不過,因為在官渡之戰被同僚郭圖陷害,與高覽一起投降了曹操。這個時候,曹操對張郃的投降感到高興,親自迎接,此後擔任著偏將軍、封都亭侯。

此後對馬超和韓遂的討伐,都立下大功,被委任鎮守魏國西部的國土。219年,劉備在漢中的攻防戰中,劉備部下黃忠斬殺夏侯淵的時候,劉備說:「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要殺就該殺張郃,夏侯淵算什麼)」,可見劉備所忌憚的是張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進行北伐,其中的街亭之戰,蜀漢先鋒馬謖帶領的軍隊犯下致命的戰略錯誤,張郃包圍馬謖於高山上,斷其水源漂亮地擊退蜀軍。此後也於防衛諸葛亮的北伐取得功績,從諸葛亮「若留下張郃,必為蜀中之害,吾當除之」那樣說,就可見他對於張郃軍事能力的恐懼。

231年,諸葛亮帶領的蜀軍開始撤退的時候,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這個時候張郃反對,因為他估計會有伏兵,所以對追擊表示反對,不過,但是司馬懿的態度強硬,木門道的蜀軍伏兵放出了無數的箭,不久張郃中箭死去(《三國演義》中,張郃是自己要求追擊蜀軍)。

也有說法是,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的事,是害怕在魏軍中有相當實力和名望的張郃,將來作為自己的政敵。

評價

陳壽評論:「張郃以巧變為稱。」

[ 本文最後由 boy69731 於 07-5-27 11:03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勇者

守護爵士

于禁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巨平(今中國山東省泰安)人,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武將。

生平

初期為曹操部下的軍司馬。參加曹操大部分主要的爭霸戰爭,由陷陳都尉、偏將軍、虎威將軍不斷晉陞。而且是名勇猛、清廉,但並不高傲的武將,不過,對待部下有嚴厲的一面。昌豨復叛,遣于禁征討。于禁急攻昌豨,昌豨與于禁有舊,向于禁投降。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當讓曹操處置,于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昌豨決別,隕涕而斬之。當時曹操軍在淳於,聞而歎曰:「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

219年,關羽攻進襄陽的時候,與龐德一起作為援軍出征,在關羽軍的攻勢之下大敗,于禁向關羽投降,龐德則被關羽捉住。這個時候,龐德貫徹對曹操忠義的承諾被關羽殺害。曹操說:「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邪!」之後,孫權奪取了荊州,生擒關羽,獲其眾,于禁留在東吳。曹丕即位,孫權稱臣,遣于禁回魏國。孫權屬下虞翻,主張對沒能貫穿忠義的人殺死,不過孫權沒有採納。

于禁回魏後,等待于禁返回的卻是來自其他人的嘲笑。當時于禁的鬍鬚和頭髮都雪白了,臉又消瘦。曹丕表面上對于禁表示安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曹丕還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便因為覺得丟臉和生氣而得病死去。

謚號是厲侯,厲字帶有災禍的意味。曹丕在于禁死後嘲笑他,被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批評,認為曹丕的行為不是一個君主的所為。

[ 本文最後由 boy69731 於 07-5-27 11:06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勇者

守護爵士

樂進

樂進(?? - 218年),字文謙,陽平衛國(中國山東省莘縣)人,三國時期曹魏重要將領。

生平

樂進投效於曹操,被遣回所屬郡募兵,募得千多人,歸還後升軍假司馬、陷陳都尉。193年,呂布乘曹操東征徐州時,偷襲兗州,曹操立即還擊呂布,樂進戰張超於雍丘、橋蕤於苦時,都有先登之功,被封廣昌亭侯。後來,征張繡於安眾,圍呂布於下邳,更打敗其副將,擊眭固於射犬,攻劉備於小沛,樂進皆有參加,並為其中一個破兵之將,被拜為討寇校尉。

之後,曾渡河攻獲嘉,歸還不久,於200年跟隨曹操參加官渡之戰,奪勇力戰,斬殺袁紹將領淳于瓊。後再隨軍進攻袁紹之子袁譚與袁尚於黎陽,斬殺敵方大將嚴敬,獲加許行遊擊將軍。另一方面消滅黃巾餘黨,平定樂安郡。隨軍圍鄴,城破後,再攻袁譚於南皮,最先從東門入城。袁譚被打敗,率軍攻雍奴,攻克。206年,曹操表漢獻帝,升樂進為折衝將軍。

樂進率軍征高幹,由北道進逼上黨,到達城後。高幹等退守壺關,樂進連連多戰斬殺敵人。高幹退關堅守不出,曹操親自出征,城破。曹操征管承,軍至淳於,派樂進與李典同擊。管承敗走,逃入海島,海濱平定。後因荊州未定,被遣屯軍於陽翟。平定荊州後,駐守襄陽,魏書記此時曾擊退關羽、蘇飛,讓南郡等蠻夷皆詣降服。卻又有事實上為樂進南征,而在青泥數度敗給關羽,潰師還軍的記錄。後不久又討劉備手下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戰勝。後與張遼、李典一起駐屯合肥(詳見合肥之戰),增食邑五百,併合前所封至一千二百戶。因樂進多次立功,再多分五百戶,封一子列侯;進遷為右將軍。218年逝世,諡為威侯。

特徵

樂進容貌短小,作戰勇猛,因膽烈跟隨曹操,多次有先登之功。

評價

三國志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注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曹操表樂進、于禁、張遼:「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 本文最後由 boy69731 於 07-5-27 11:11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一幅畫逼死大將軍 ~ 于禁的下場

根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和劉璋交戰,張飛俘獲劉璋部將嚴顏時,呵責嚴顏說:「我大軍攻來,你為什麼不投降,還斗敢抗拒?」

  嚴顏回說:「本州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張飛大怒,下令斬首,卻見嚴顏面不改色,態度從容,回說:「砍頭便砍頭,發什麼火?」張飛和他英雄相惜,竟放了他,奉為上賓。

  是的,海明威的名言:「人為勝利而生」,在軍人身上尤其適用。士可殺,不可辱;只能戰勝,不許兵敗,一旦兵敗,沒有投降,只有殉難。戰爭的殘酷,不僅在戰場你死我活的拚鬥,也在於兵敗之後面對軍法處置的無情。

  投降的將軍更不用說了,受到重用也就罷了,怕的是苟活於世,卻遭人鄙棄,情何以堪?三國時曹操陣營的大將于禁就是一例。于禁跟隨曹操南征北討,屢建大功,勇猛不阿,頗受曹操賞識。他最大的缺點在於個性耿介,執法嚴格而不近人情,和部屬的關係並不融洽。

  這樣的性格,很難想像會成為投降的將軍。然而當關羽進軍曹仁苦守的樊城,于禁和龐德奉命支援。不料洪水暴漲,于禁大軍慘遭淹沒,于禁退無死守,竟然投降,龐德則不屈而死。

  曹操聞訊,感嘆良久,無法相信認識了于禁三十年,一直欣賞他的忠貞義膽,沒想到臨危處難,竟變節投降,反而不如龐德。

  孫權後來殺了關羽,並俘虜了關羽陣營的官兵,投降關羽的于禁,也被送到吳國。有一天,孫權帶著于禁騎馬同行,吳國有個脾氣很衝的虞翻,便呵責于禁說:「 你這個投降的俘虜,怎麼配跟我主公齊馬並行呢?」說完就想用馬鞭打于禁,幸好孫權喝阻。後來,孫權大宴賓客,于禁聽到音樂,有感而發,淚流滿面,虞翻看得很不高興,就罵說:「你想故作傷悲,來獲得釋放嗎?」總之,在吳國,于禁說有多癟就有多癟。

  更癟的還在後頭。當曹丕稱帝,孫權稱臣示好,遣送于禁回魏國。于禁鬚髮盡白,形容憔悴,向曹丕嗑頭請罪。曹丕故示大方,用春秋時代荀林父和孟明視的故事勸勉他。荀林父和孟明視是秦、晉兩國的大將,雖曾兵敗,但未受處罰,後來將功折罪,立下大功。曹丕不念舊惡,拜于禁為安遠將軍。

  好有氣度的君王,對不對?且慢,曹丕後來派于禁出使吳國,先命他北上拜謁曹操的陵寢。曹丕事先派人在陵寢的堂屋上畫了關羽戰勝,龐德憤怒、于禁投降的圖像。于禁一看,羞愧萬分,不久發病而死。

  投降一時,羞慚一世,這是降將于禁的悲哀,也可見曹丕殺人不見血,罵人不帶髒字的高明謀略。

(轉自三國大本營~草堂新語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委屈你了,雋乂兄(張郃)》
/DarkMessiah (選自月旦群英 2004-08-18 17:57:26)

  張郃字雋乂,三國時代最令劉備和諸葛亮憚忌的魏將,可惜在羅貫中把他不少事跡更改或略過,我參考裴松之注的《三國志》以及《資治通鑑》後,得到的結論是:其中一些變更是為了配合別的角色。

  張郃在討伐黃巾時為韓馥的軍司馬,韓馥被袁紹打敗後歸順袁紹,並且在攻打公孫瓚時立下不少戰功。官渡之戰時曾建議袁紹:「公雖連勝,然勿與曹公戰也,密遣輕騎鈔絕其南,則兵自敗矣。」曹操當時大部份的兵力都在官渡而許昌空虛,張郃看出這點與許攸不謀而合,但是不但袁紹沒採信,就連數百年後的羅貫中也沒把張郃的見解寫進去(1)。

  不久後曹操襲擊烏巢,張郃說:「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曹操軍隊精良,攻打烏巢一定會成功,到時候代誌就大條了,趕快派人救)」但是郭圖卻說:「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張郃的計謀不對啦,不如直取曹操本營逼他回防,不必救烏巢就可以解除危機啦)」張郃反駁:「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 盡為虜矣。(曹操一定會派人守營,攻不下來,如果淳于瓊被打敗我們也玩完了)」結果袁紹還是聽信郭圖的計謀,派張郃攻打曹操軍營,結果不但沒攻下,缺乏救援的烏巢也被劫了。郭圖計謀失敗,怕張郃回來對證,乾脆使離間計把張郃逼到曹營,這點演義倒是記得很清處。(看到郭圖這樣的計謀,我還曾突發奇想:說不定郭圖根本就是曹操的間諜,否則怎麼專出一些對曹操有利的計謀給袁紹?)可能是郭圖對於曹操劫烏巢的應變策略失當,三國志七代張郃的智力還真的比郭圖高了一點點。後來張郃頗受曹操重用,先後與張遼、夏侯淵搭擋立下不少戰功。然而在曹操討伐馬超時,張郃的戰功在斐松之注的《三國志》中卻有些許矛盾之處,或是說被略過。<武帝紀>斐松之有注:『曹瞞傳曰: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床不 起。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騎追射之,矢 下如雨。諸將見軍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然而<許褚傳>中陳壽卻說:『太祖將北渡,臨濟河,先渡兵,獨與褚及虎士百餘人留南岸斷後。超將步騎萬餘人,來奔太祖軍,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賊來多,今兵渡已盡,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賊戰急,軍爭濟,船重欲沒。褚斬攀船者,左手舉馬鞍蔽太祖。船工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並泝船,僅乃得渡。是日,微褚幾危。』羅貫中採用後者的說法,理由可能有三:(一)前者記載「張郃等(人)」,其中可能就包括許褚,因此羅氏認為沒必要把張郃寫進去;(二)許褚為曹操貼身護衛,救駕可能性較高;(三)許褚傳的記載令人驚心動魄,加上又有讓馬超見了許褚有棋逢敵手之感,頗具戲劇性,因而採之。總之,對作者而言,《三國演義》58~59章重點在許褚與馬超的對手戲,沒有張郃也無所謂,雋乂兄就這樣在演義裡少了一次戰功。

  張郃一生中敗得最慘的一戰,是在巴西被張飛大敗。從演義中看來,張郃在狹窄的山道被張飛前後夾擊,大致上與蜀書記載的相同(火鳳亂入-張飛說:來~來賞山)。不久後張郃被派去與夏侯淵守漢中,結果劉備軍全力打擊張郃,導致夏侯淵分兵給張郃,偏偏又中了法正之計而被黃忠打敗殺害。然而夏侯淵的這一死,倒是為張郃加了些分數。張郃在軍中威望高,很快就被手下推舉為大將,並迅速重整因失去大將而混亂的軍隊。而劉備聽說黃忠殺了夏侯淵,只說:「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要殺就該殺張郃,夏侯淵算什麼)」可見劉備所忌憚的是張郃(2)。

  另外,演義中有提到,夏侯淵在定軍山與黃忠對峙時,張郃識破法正的誘敵之計,勸夏侯淵不要上當,結果夏侯淵不聽而喪命。不過《三國志》中卻無記載張郃的勸阻行為,因此不是羅貫中是在別的史料中找到,就是為了使用一個演義中常用寫法「苦諫不聽,導致失敗」,意不在抬舉張郃。

  曹操過世後,張郃有一陣子被派去與夏侯尚、司馬懿攻打吳國,大敗孫權,直到諸葛亮出祁山才又回到魏、蜀邊境。羅貫中為了劇情需要,配合別的角色而將張郃改寫最多的就是這一部份。

  街亭一役是張郃一生最成功的戰役,諸葛亮的先鋒馬謖在山上屯軍,被張郃截斷水源而慘敗,蜀國失去重要據點,南安、天水、安定等郡響應諸葛亮,也被張郃平定。可惜演義特別強調是馬謖用兵錯誤,而貶低了張郃的作戰能力。

  不久後,張郃又被調到荊州與吳國作戰,這時諸葛亮又再出祈山,魏明帝急召張郃至魏、蜀邊界的南鄭,說:「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不要遲到,否則陳倉就要被諸葛亮拿下了)」張郃卻說:「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放心啦~諸葛亮的兵糧撐不過10天,等我到了他早就退兵了)」張郃當晚趕到南鄭,果然不出所料,諸葛亮糧盡兵退。

  這一段足以表現出張郃的智慧,但是演義卻完全沒提到,羅貫中大概認為,身為一個「武將」,怎麼可以如此「神機妙算」呢?更何況對方是諸葛亮。於是張郃又被犧牲了一次。後來更為了配合演義中諸葛亮的勁敵司馬懿而有更多修改。

  司馬懿被派到上邽為大將,代替曹真與蜀國對抗。張郃認為要分兵至雍、郿二縣,司馬懿說:「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大意是分兵容易被各個擊破)」於是只派一部份兵留守,其他殺到祈山。事實上,司馬懿的做法是比較好,因為諸葛亮兵力少,各個擊破的確較有勝算(3)。

  後來,司馬懿見諸葛亮在鹵城有退兵的跡象,想要圍城,張郃又說:「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只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大意是諸葛亮兵糧不多,遲早要退兵,但是如果大軍圍城反而會使諸葛亮堅守鹵城,攻不下還會大失民望)」司馬懿不聽,圍城又不戰,加上諸葛亮百般挑撥,使得將領士兵都不服領導,瞧不起司馬懿(4)。

  如此看來,確實是司馬懿失算了,然而張郃的真知灼見,卻又為了配合司馬懿而被刪去。

  終於,諸葛亮退兵了,而張郃就是在追擊時中伏身亡。演義中司馬懿與張郃的對話是『懿大喜曰:「孔明已退,誰敢追之?」先鋒張郃曰:「吾願往。」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郃曰:「都督出關之時,命吾為先鋒;今日正是立功之際,卻不用吾,何也?」懿曰:「蜀兵退去,險阻處必有埋伏,須十分仔細,方可追之。」郃曰:「吾已知得,不必挂慮。」懿曰:「公自欲去,莫要追悔。」郃曰:「大丈夫捨身報國,雖萬死無恨。」懿曰:「公既堅執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卻教魏平引二萬馬步兵後行,以防埋伏。吾自引三千兵隨後接應。」』如此看來,是張郃魯莽自己找死,諸葛亮又添一條神機妙算。然而<張郃傳>裴松之卻注『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郃髀。』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張郃早料到諸葛亮有伏兵而不想追擊,司馬懿卻硬是要張郃去,張郃無奈上陣,果真中伏而死。雖然結果一樣,但是對話卻相差甚遠,我也將他歸因於作者要配合諸葛亮和司馬懿。

  如同前面說的,司馬懿被設定為諸葛亮的最大敵手,如果司馬懿沒識破諸葛亮的計謀,而被旁邊的武將看出,感覺很尷尬。其實也有人認為正史的記載是司馬懿的借刀殺人之計,如果用這點強調司馬懿的「奸」不是很好嗎?那麼羅貫中為何沒這麼寫呢?倒不一定是他沒想到,而是如果這麼寫的話,就等於是孔明反被司馬懿利用了,身為蜀國支持者的羅貫中,是不會容許這種內容的。所以,雋乂兄,最後一次委屈你囉(6)。

  陳壽對張郃的評論是:『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因此,我們不能再把這個連孔明也很頭痛的狠角色,以一介武夫視之(7)。

(1)裴松之注,漢晉春秋
(2)裴松之注,魏略
(3)司馬光,資治通鑑
(4)司馬光,資治通鑑
(5)抄書打字好累@@
(6)我本人是不太同意司馬懿刻意害死張郃的說法。司馬懿殺曹爽是為了奪權,但是張郃的地位似乎還不至於影響到他。
(7)不過張郃很多計謀都沒被採用,可能是口才不好的關係吧。

(轉自三國大本營~煮酒精華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4-27 00:09 , Processed in 0.06574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