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克里斯Chris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1940年下半年,一種新型的首批反坦克樣炮問世,這是將37mm反坦克炮按比例放大後的一種改變型,它同時還被列為德軍坦克上的一種主裝火炮。由於在坦克炮和反坦克炮上採用了同一口徑,所以在生產上可以大大節省開支,而且自1940年以後,在這兩種炮上還使用了一種通用彈藥。但在兩種不同火炮上採用相同身管的作法並不總能行得通,有時甚至連使用同一種炮尾也不可能。然而,只要可能,就應當力求使二者保持一致。這種新型火炮就是38式反坦克炮,它將成為戰時德軍反坦克武器的主力。相對其尺寸而言,這種火炮的重量較輕,大約剛好達到1t,為了減小作用在炮身上的後座力,它安有一個高效率的炮口制退器,這也為輕便反後座裝置的使用創造了條件,從而使全炮重量得到減輕。它的車輪外面包的是經過硬化處理的橡膠輪胎,其目的是簡化保養和節約當時短缺的橡膠使用量。行軍時,來自地面的衝擊由富有彈性並且堅固耐用的扭桿式緩衝裝置吸收。這種火炮所具有的這兩個特點——即炮口制退器和扭桿式緩衝裝置,獲得了很大成功,以致在德國後來所生產的每種反坦克炮上都得到沿用。  

  在第一批38式反坦克炮下發部隊之前,又出現了一批新的設計方案,並且整個工作正在夜以繼日地進行著。其中有些設計方案是為了滿足軍方所提出的戰術技術要求,而另一些則是設計師們自己提出的新穎設計。

  
  
一些未經過訓練的設計師們首先設計了一個被稱為是戰時唯一真正的「秘密武器」,這些所謂的真正「秘密武器」,就是第一批錐膛炮,直到這種武器在戰場上出現之後,人們才不再懷疑它們的存在。錐膛炮的原理並不新穎,早在20世紀初它就已被人們發現,此後曾經多次嘗試將其運用於軍用或運動步槍,但都未能獲得成功。而在二次大戰中,一個名叫格裡什(Gerlish)的德國人卻將這種原理成功地應用到了一種反坦克炮上。格裡什的設計是一種內膛直徑從炮尾的28mm均勻縮小到炮口處的20mm的錐膛炮,同時,膛線的纏度也逐漸增大,因此,彈丸在身管內的直線運動速度不斷增加的同時,其轉速也不斷增加,從而可以保證彈丸的飛行穩定性。當然,製造這種火炮,特別是加工帶錐度的身管,具有極大的難度,但它的初速可以大幅度提高。這種火炮發射的是一個帶有碳化鎢彈芯的直徑為20mm的彈丸,初速達到4600ft/s(1402m/s),在1941年,這確實是一種前所未聞的速度。在800 yd(731.2m)距離以內,這種彈丸的穿甲能力非常好,但在800 yd以外,穿甲能力則明顯下降。與其性能相比,它的重量輕得驚人,戰鬥全重剛剛超過500 lb(227kg),還生產過一種專供空降部隊使用的變型武器系統,採用的是看上去非常單薄的管式炮架,它的重量僅為260 lb(118k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然而,總的說來這種火炮並非理想。首先是在性能方面。我們說它的性能「好」,只是相對於像它這樣的尺寸而言的,嚴格地說,它的穿甲威力只比已經過時的35/36式37mm反坦克炮略好一點,而在穿甲性能方面存在的缺陷並不能由所節省的重量加以補償。其次是在彈藥方面,這種火炮的彈丸實際上就是口徑為20mm的普通彈丸,所不同的是在其周圍安置了一個用輕合金製作的金屬軟殼和兩條用軟質材料製作的環形彈帶,以便與錐膛炮的起始膛徑相適應。射擊時,由於彈帶緊貼內膛,因此能可靠地密封火藥氣體,防止外洩。隨著彈丸向前運動,膛徑逐漸縮小,彈帶不斷受到擠壓,到彈丸飛離炮口時即變成一個直徑為20mm前面帶有一顆沉重的碳化鎢彈芯的金屬長棒體。與普通彈丸相比,製造這種彈丸所需要的生產週期要長得多,技術難度也高得多。隨之而來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由於它的彈丸必須由碳化鎢製造,而戰時德國這種材料的供應又極為缺乏,因此不可能大量用於製造反坦克炮彈。除了上述之外,這種火炮還有其它一些缺點。這種錐膛火炮只能發射穿甲彈,不能發射榴彈,而且它的身管壽命也只有大約500發左右,超過500發後,身管即告報廢。磨損和燒蝕最嚴重的是炮口,因而炮口部位的磨損量最大。  


  由於上述原因,這種被定名為41S Fzb式28mm火炮的生產數量很少。但它製作精巧,並且採用了一種在方向和高低上可以自由轉動的新式結構,射手只要推動手柄,而不是轉動手輪,就可在方向和高低上任意轉動火炮。儘管這種火炮的使用數量十分有限,但它卻開創了一種新的樣式,這種樣式曾為後來的幾種火炮所沿用。  

  另外一種錐膛炮是42/30式錐膛炮,或稱之謂41年式42mm反坦克炮。顧名思義,我們就可知道,這種火炮的內徑,在炮尾處為42mm,到炮口處縮減為30mm。這種火炮的生產數量也很少,但它卻試圖打破錐膛炮只能發射單一穿甲彈的先例,因而研製出了一種榴彈,然而榴彈彈丸的重量僅有10 oz(283.5g),所以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用處。這種火炮所使用的炮架與35/36式37mm反坦克炮相同,但射擊方式與41S Pzb式28mm火炮一樣,即只需一名炮手就可進行發射和操作。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1941年秋天,38式50mm反坦克炮開始在西非沙漠戰場上大量出現,而在此之前,德軍在那裡進行反坦克防禦所依靠的一直是37mm反坦克炮。德軍的炮手們很快就發現了這種新型火炮的使用價值,並且不僅在防禦中而且在進攻戰鬥中也開始使用這種武器。對於英國人來說,這的確是一種新的戰術,他們在化費了很長時間後才找到了答案,而在此之前,他們不得不像漢斯·施米特(Heinz Schmidt)在其所著《跟隨隆美爾在沙漠中作戰》一書中所曾經作過的描述那樣:
   ……我們現在已經研究出了一種新的攻擊方法。我們帶著我們的12門反坦克炮,從一個有利地段向另一個有利地段躍進,此時,我們的坦克則盡可能保持原地不動並停留在隱蔽陣地上提供掩護火力,爾後,我們在新的有利地段上臨時佔領陣地,而當坦克開始進行下一次衝擊時,我們轉而給坦克提供火力……。這種戰術效果很好,儘管敵人的火力十分猛烈,但並不能阻止我們的前進。敵人接連不斷地遭受損失,並且一次又一次地被迫撤出了陣地……。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38式反坦克炮,在1000 yd(914m)距離上射擊時,可以穿透著角為30度、厚度為2 in(50.8mm)厚的裝甲板,隨著著角的增大,穿甲厚度還將會大幅度增加。這種火炮的外廓非常低矮,如果構築的火炮掩體超過2 ft(0.61m),那麼它的炮身就幾乎會貼到地面上,因此整個炮位很難被發現。  

  為了能給步兵提供一些比笨重而無效的反坦克槍更為有用一些的武器,德國曾經試圖將Pzb 39式反坦克槍改造成為槍榴彈發射器。他們把原來的槍管截短,然後在槍口上擰上了一個發射管,這種發射管可以發射德造制式步槍所發射的槍榴彈,射程也大致一樣,最大可達200 yd(182.8m)。由於這種反坦克槍的重量較大並且使用了兩腳支架,所以原先以為它所發射的槍榴彈的精度可能會更高一些,但實際結果卻不大令人滿意,因此也沒能受到步兵的多大歡迎,這主要是因為,與這種反坦克槍原來所發射的穿甲彈相比,新式槍榴彈在效能上並未多大提高,而在射程上反倒有所減少。  

  對現行武器所作的另一項改進,是將35/36式37mm反坦克炮也改裝成為榴彈發射器。把這種火炮所發射的炮彈叫作槍榴彈或許是大了點,因為它重達19 lb(8.6kg),長達30 in(762mm),然而,從外形看,它和很多從步槍槍口發射的槍榴彈完全一樣,而且射程也大致相同。這種炮發射的榴彈的尾稈是空心的,裝填時尾桿從炮口方向插入炮口,尾翼安置在尾桿上,尾桿內有一根實心棒,實心棒跟尾桿一起插入炮膛,其作用是密封發射藥燃燒後所產生的火藥氣體。這種榴彈的球形彈體內裝有5 lb(2.27kg)炸藥,炸藥採用了空心裝藥結構,其威力足可穿透5 in(127mm)厚的裝甲板。這種炮射榴彈利用空包彈進行發射。超過200 yd(183m)距離之後,它的精度肯定不會太高,因為身管實際上並未賦予它正確的飛行方向。這種炮發射榴彈的另一大缺點是,炮手只有繞到炮口處才能進行重新裝填,這就不僅要求炮手必需具有非凡的勇敢精神,而且在敵密集火力掃射下,進行第二次射擊的機會幾乎是微乎其微。  

  然而,到1941年末,德軍發現,要想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需大量培訓具有非凡勇敢精神的戰鬥人員。雖然在蘇德戰爭開始之後的頭幾個月內,德軍在蘇聯境內的挺進非常順利,但隨著冬季的來臨,已有跡象表明蘇軍將要進行反攻,而且在反攻中將要大量投入使用性能非常好的新型坦克。其中就有K VI型坦克。這種坦克運動速度緩慢,體大而笨重,配用的武器也不大理想,但它的裝甲防護能力非常強,除了88mm高炮之外,德軍的其它任何火炮對它都無可奈何。由於多種原因,K VI型坦克在蘇軍中並未服役多長時間,而且裝備數量也並不很多,然而單只德軍碰到的一些,就足以便他們驚恐不安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德軍和KVI型坦克首次相遇的地點是在立陶宛(Lithuania)境內,當時,有一輛KVI型坦克徑直插到了位於一條河上的兩個德軍橋頭堡之間,迫使一支沿橋行進的德軍部隊撤離了好幾英里。這輛坦克獨自停留在道路中央不動。德軍部隊調來了一個6門制38式50 mm反坦克炮炮兵連,但這種火炮所發射的炮彈在命中坦克裝甲後,一觸即飛。而這輛KVI型坦克則自由地調整著它的76.2mm火炮,在900 yd(822.6m)距離上,接連擊毀2門德軍反坦克炮,使另外4門炮遭到不同程度損壞,並使其炮手遭受嚴重傷亡,但坦克本身卻安然無恙。


當天夜裡,德國派出12名工兵匍匐爬向這輛KVI型坦克,並將炸藥包塞入坦克的懸接裝置內引爆,但這些炸藥包既沒有把履帶炸斷,也沒有給坦克造成別的嚴重破壞,這些工兵才得以活命。第二天,1門88mm高炮從橋頭堡被緩慢地推向這輛坦克,並在距坦克800 yd(731.2m)處佔領了陣地,從表面看來這門高炮似乎並未被坦克發現,但就在這門高炮的炮手班完成最後一項陣地準備工作時,這輛蘇軍坦克調轉炮口,一炮將88mm高炮打翻在溝裡。情況十分嚴重,一輛坦克竟阻止了一個步兵師的前進。第三天,德軍調來6輛坦克在附近的樹林裡來回運動,並從不同的方向同時向這輛KVI型坦克射擊,但炮彈並未使坦克遭受任何損傷,而蘇聯坦克仍在持續不斷地進行回擊,可它沒能發現在它後面還有另外1門88mm高炮。這門高炮在連續發射7發炮彈以後,才將這輛坦克擊毀,即使到了這時,坦克內的乘員仍然活著,只是後來在從鬆脫的艙門內扔進去幾顆手榴彈以後,才將坦克乘員炸死。事後在察看這輛坦克時,德國炮手才吃驚地發現,在他們所發射的全部炮彈中,只有2發88mm炮彈真正穿透了裝甲,而其餘的僅在裝甲板上留下了一些深坑。而從德軍坦克炮上射出的彈徑為50mm的炮彈,則僅只在裝甲板上留下了一些青藍色的印痕。這個德軍步兵師在清醒之後,又繼續前進了,但它竟被1輛蘇軍坦克攔截了整整48 h。  

  德軍的35/36式37mm反坦克炮根本打不透蘇軍的T-34坦克,但這種火炮卻是德軍步兵連唯一的反坦克武器。至於反坦克槍更是毫無用處,以致在德軍開赴前線時,都索性把它留到了後方。當時能夠摧毀蘇式T-34坦克的唯一真正有效辦法,就是靠近坦克,將一個巨型炸藥包扔列坦克後甲板上,或是將一顆「圓盤」(Teller)地雷扔到履帶下面,或是將一顆帶有引信的「圓盤」地雷扔到炮塔突出部的下邊。這是一種不惜代價的作法,在使用這種辦法時,步兵的傷亡很大。但在性能更好的新型火炮下發之前——這還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除此之外,別無它法。還有一種辦法是,一些勇敢的士兵靜候在戰壕內,等T-34坦克開近到幾碼(1 yd=0.914m)遠的地方時,他們突然跳將起來,使用槍榴彈從坦克側方或後方對坦克進行射擊,這種辦法有時也還奏效,但多數情況下都不起作用,而被激怒的坦克往往會調轉頭來將他們消滅。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一種行之有效的權宜之策,是重新揀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的一種攻擊辦法,這就是把5-6枚手榴彈捆綁在一起,用其中一枚上的引爆裝置加以引爆。這種集束手榴彈在爆炸以後足可以擊穿T-34發動機的艙蓋,並能使發動機熄火,但同樣也是只有勇敢而堅定的士兵才能勝任此項工作。另一種權宜之策,就是迅速給盡可能多的武器配上空心裝藥榴彈,甚至連信號槍也被認為具有充分的能力可以發射一種超小型榴彈,這種榴彈的重量僅為4 oz(113.4g),它是專為這種手槍製造的一種特種蛋形榴彈,雖然它攜帶的炸藥比較多,但仍不足以擊穿蘇聯坦克的裝甲。這些超小型榴彈當時到底毀沒毀傷過任何一輛坦克,這確實是一個問號,而當時為了把這種超小型榴彈發射到蘇聯坦克上又到底有多少勇士作了無謂犧牲,也將永遠是一個未知數。可以想見,部隊對這些如同玩具一樣的東西,也絕對不會信心十足。  


  德國人在尋求應急措施的過程中,還試驗過另外一種反坦克槍,它是德國反坦克槍系列中尺寸最大、性能最好的一種。如果能夠提前2年問世,它或許還可以得到一個成名的機會,可惜到1941年才出現確實是為時過遲。這種武器就是41式反坦克槍。這種槍的口徑為20mm,它是一種製作精巧、造價昂貴的武器,採用了半自動彈匣裝填機構和空氣冷卻裝置,它以1933年索羅通(Solothurn)公司的設計為蘭本,由赫拉西(Herloch)和拉庫拉(Rakula)設計小組在1938年加以改進。早在1938年人們就已看到,口徑為7.92mm的槍彈的威力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增加子彈的沖量和動能。赫拉西和拉庫拉為這種單人用武器選擇了一種最切合實際的彈藥尺寸,然後,圍繞這個最佳彈藥尺寸,對「索羅通」進行改進。由於這種槍由萊茵金屬公司生產,因此,有時稱其謂「萊茵」槍,而有時又稱其謂「索羅通」槍。  


  一根可以迅速進行更換的槍管通過一個槍尾閉鎖螺帽(fermeture nut)同槍尾結合在一起。整個設計的出發點是後座部件在向前運動的過程中進行擊發,這也就是說,在把反後座裝置推回後方之前,後座力首先必須克服掉槍管與槍機這一組合質量所具有的動量,這就使得作用在射手肩部的後座力變得較為緩和。美軍在對這種武器進行試驗以後宣稱,這種反坦克槍的後座力並不比7.62mm「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步槍大。在第一次發射時,必須由人力將後座部分拉向後方,此時應轉動位於右側的手輪,手輪上環繞有自行車鏈條,通過鏈條,即可將後座部分拉向後方。在第一發完成人工開閂動作以後,以後各發在發射時的火藥氣體作用下,槍機即可自動構成待發狀態。它的彈匣系由左方供彈,彈匣容量為5發。其步兵用型號的全重,包括雙腳架在內,大約為97 lb(44kg)。槍手班的人數不得少於2-3人。它的人員數量雖然有所增加,但卻可以在250 yd(228.5m)距離上穿透30mm或1.25 in厚的裝甲。

這種威力雖然已經達到其它反坦克槍的2倍,但對於1941-1942年的中型坦克仍然毫無效力。37mm反坦克炮的炮彈尚且從T-34坦克上跳飛,而20mm口徑的槍彈——不管它的飛行速度多快——也不會有更好效果。更何況,這種武器還有其它一些缺點。譬如,它的部件結構比較複雜,只有使用複雜的機加設備才能製造;此外,它的運動機件對塵土和雨雪也比較敏感,因此,在使用中經常出現麻煩。同時又由於它必須由2-3人的射擊組才能進行操作,因此在步兵連內很少有使用機會。然而,步兵連又恰恰是最需要它的單位,也只有在步兵連裡,它那本來不大高超的性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沒有辦法,後來只得把它改裝到步兵營,作為營一級的專用武器,儘管它也曾受到一些部隊的歡迎,但並未普遍進行裝備。這種反坦克槍後來有很大一部分被轉交給意大利陸軍,意大利人曾將這種武器使用於北非和西西里島戰役。1943年,在意大利投降時所交出的清單中,就有這種武器的名字。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上述這些權宜之策,對前沿步兵並未帶來多少幫助。而前沿步兵,當時在蘇軍的強大坦克攻勢面前,正面臨著日益沉重的壓力。展望1942年,儘管他們的佔領區正在擴大,但就反坦克火炮的發展而言,他們的前景卻令人不寒而慄。僥倖的是,有幾種替代火炮即將問世。第一種,就是40年式反坦克炮,這是德國自己設計的一種口徑為75mm的火炮,為了生產這種火炮,早在1939年,德國陸軍就已與克擄伯(Krupp)公司和萊茵一博西格(Rheinmetall-Borsig)金屬公司分別簽訂了合同,但由於忙於其它任務,因此,一直到蘇德戰爭爆發,這兩家公司都還沒有為這種火炮作好生產準備。而當現有武器的局限性一經發現之後,這兩家公司便立即加快了40式反坦克炮的合同進度。  


  十分懂得戰時對兵工產品需求量巨大的萊茵-博西格金屬公司,率先生產了一種標準型號的等口徑火炮,這種火炮在結構上與當時已經裝備並且取得很大成功的38式50mm反坦克炮相同。而克擄伯公司設計的則是一種新的錐膛火炮,為了與其它火炮加以區別,將其取名為41式反坦克炮。由於40式反坦克炮具有結構簡單和易於掌握的優點,因此贏得了合同,並且投入了大批生產。這種火炮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績卓著,而它所具有的在1000m距離上,著角為30度時,可以穿透94mm(3.7in)裝甲的穿甲威力,在當時被認為是非常令人滿意。後來,在一段時間以後,又提出了第二種計劃,因為必須為這種火炮的簡單性付出一定的代價。這種火炮重達1 t 9 cwt(即1498.2kg),炮手班難以進行操作,而在俄國境內,在春季雪融或冬季泥濘時,有很多性能完好和得心應手的火炮,就是由於炮手班無法將它們拖到拖拉機能夠到達的地點,而不得不被忍痛拋棄掉。  


  雖然撤消了41式反坦克炮合同,但作為德國在武器發展中所一貫遵循的「雙管齊下」政策的一個有機部分,還是安排了少量生產。總共生產了大約50門,下發給執行特種任務的團隊,他們一直使用到後來彈藥供應完為止。這種火炮具有一些新穎的特點。它的身管由兩部分組成,後半部分是一根普通的等口徑身管,前半部分是一根滑膛的錐膛身管,到炮口時,彈丸的直徑被壓縮為65mm。彈丸自然還是通常那種周圍帶著「裙形」彈帶的碳化鎢彈芯結構樣式。而正是由於這種彈丸才導致了這種火炮的衰亡。因為當時鎢材料供應十分短缺。以致在1941年以後。凡是用鎢製作的彈丸都不得不全部停產。這無論從哪一方面講,都是一件遺憾的事情,因為這種火炮的性能非常優越,如果不是出現了鎢材供應短缺這種狀況,它很可能會在萊茵-博西格金屬公司的設計方案之前被選中。它的穿甲威力比40式反坦克炮高約50%,火炮全重則比後者輕300 lb(136.2kg),而且配用的是一種獨居一格的既低又輕的炮架。它的防盾本身就是炮架的一個組成部分,既可用於支撐炮身,又可用於支撐大架。炮身吊在一個位於防盾前面的球軸上,因此,在方向和高低上轉動非常輕便。身管前半部份(滑膛部分)的壽命為500發,在陣地上依靠炮手班自己的力量即可將其旋下更換,在整個身管全部報廢、專用彈藥全部用完以後,這種火炮中有一些,在換上它的競爭對手——40式反坦克炮的身管以後,仍在繼續使用。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然而,在1942年這個困難的年代裡,真正拯救德軍於危難之中的並不是一些新型設計,德軍在其新型火炮大量生產之前,採用了一個果斷的應急措施,這就是大量起用繳獲到的兩種蘇式火炮。其中,對德軍貢獻最大的是蘇聯的1936年式76.2mm野戰炮。這種火炮在1941年德軍所發動的初期攻勢中曾被大量繳獲,德國人在經過一番改裝、換上了一種改進型炮架之後,即將其重新投入蘇德戰場,作為反坦克火炮使用。


這種火炮的性能並不顯赫,但卻相當適用,在配上由德國設計的改進型彈丸和將藥室加大以後,它的性能變得非常可靠,並且很像是一匹載重馬。它的缺點依然是重量較大,它比40式反坦克炮重400 lb(181.6kg),所以操作更加困難。另一種調過頭來與其原來主人作戰的蘇式火炮是1939年式76.2mm野戰炮,它只不過是1936年式野戰炮的一種改進型號。這兩種俄國火炮又得到了一種老式M97式75mm野戰炮的改進型號的補充。這種改進所涉及的面很廣,其中包括新的炮架、大架和防盾,外加一個「胡椒瓶」式炮口制退器。如果不考察它的炮尾和它所採用的老式諾登菲爾德(Nordanfelt)螺紋,那就很難能辨認出它的本來面目。德軍炮手們對這種75野戰炮並不樂於使用,主要原因是它的穩定性差,並且外廓太高,不易隱蔽。然而,不管這種火炮存在多少缺點,但它畢竟曾經幫助德國國防軍度過了1942年這道難關。爾後,它即被轉交庫存,以待戰爭的結束,然而,在此期間仍有少量被拖出倉庫再次投入了戰鬥。  

  到了1943年,德軍必須在兩個方向上從事反坦克作戰的態勢已經變得十分明顯。首先,必須使步兵擁有一些簡單而有效的反坦克手段,即使這些手段的作戰距離很短也罷,再繼續使用手榴彈和步兵攻擊,從而導致人員作大量無謂犧牲的辦法已經變得毫無價值,因為這時在蘇軍坦克上已經搭載了步兵——這些步兵被稱之謂「坦克騎兵」——他們的任務就是為了對付上述威脅,從而給坦克提供防護;在另一個作戰方向上,沙漠戰役已經結束,另一場行將在意大利境內進行的更加艱難的步兵之戰也已迫在眉睫。  

  對德國人來說,當時值得慶幸的是,碰到了一種取之即來的現成解決辦法。1942年,一艘滿載美制「巴祖卡」原型火箭筒的貨船抵達蘇聯。德國人不久之後就繳獲了一些樣品。這種火箭筒的優越性很快即被德軍發現。7、8個月之後,一種「巴祖卡」的德國改進型號就已下放給在蘇聯境內作戰的德軍部隊。這就是的88mm反坦克火箭筒(88mm Raketenpanzerbuchse),它的尺寸比「巴祖卡」大得多,它所發射的火箭彈是「巴祖卡」的2倍。這兩種火箭筒的原理相同,作戰距離也完全一樣,即都是100 yd(91.4m),但德制改進型的破甲威力要高得多。這種火箭筒很受德軍步兵的歡迎,用它對付蘇軍的T-34型坦克非常有效。這個結果大大鼓舞了德國設計師們,他們在此基礎上又作了進一步改進,將筒徑增大到了100mm,但最後卻以失敗而告終。這種經過改進的發射筒重量達到近30 lb(13.6kg),筒長變得非常長,以致很難在實戰中使用。由於在尺寸和重量大大增加的情況下射程和威力並無很大增加,所以這個方案遭到了中途天折的命運。但88mm火箭筒卻是—種非常理想的武器,它繼續在各個戰場上大量使用,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在反坦克作戰方面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雖然在各種反坦克炮(其中包括40式75mm反坦克炮)方面都已取得了進展,並且已經大量下發部隊,但仍然有一些坦克需要在這些火炮所能達到的射程之外加以消滅。因此,還需要重新設計一種新的反坦克火炮。當時雖然存在著多種可供選揮的方案,但其中業已經實戰證明是十分可靠和成功的一種,就是選用88mm高炮。幸虧,早在1940年,軍方就已提出了生產一種口徑為88mm、並且兼有反坦克和防空雙重用途火炮的要求,而到1942年下半年,克擄伯公司和萊茵-博西格金屬公司都已小批生產出了他們自己準備好的樣炮。由於萊茵金屬公司的樣炮在性能上更接近於高炮,於是被作為41式88mm高炮投產;而克擄伯公司的樣炮在性能上更接近於反坦克炮,於是被作為43式88mm反坦克炮投產,但它使用的卻是一種在高炮上使用的輕型四腳炮床。這種炮床雖然尺寸較大,結構也比較複雜,但火炮本身卻非常容易操作,只是在佔領發射陣地後,火炮高出地面太多。在火炮正式投產以後,身管的產量一度超過了炮架產量——這在武器生產中也並不是一種完全不可預測的觀象——於是,不得不臨時尋找一些別的炮架進行替代。最後利用105 mm榴彈炮工廠所生產的部分部件匆忙拼湊出了一種混合式雙輪炮架。雖然結果並不完美,但它意味著在迫切需要時可以及時投入使用。這種火炮被定名為43/41式反坦克炮,它的外形很高,使用不大靈活,射擊時穩定性也比較差;但在43式反坦克炮大量出現之前,它確實填補了德軍在反坦克火力上的一段空白。  

   88mm口徑系列的火炮,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直都在前線部隊中服役,可以說當時沒有任何一種反坦克武器可以與它相匹敵。但是移動這種火炮卻十分困難,在沙漠地區,情況還稍好些,即使是5t的重量,還可以進行快速機動和轉移;然而,在蘇聯以及戰爭後期在比利時境內的泥濘地段上,情況則大不相同。儘管如此,88mm系列的火炮,仍然是德國武庫中最歷害的一種武器。這種火炮還曾被裝在坦克和多種自行火炮車體上,作為車載武器。但是,這些88mm火炮在性能和結構上並非完全相同,有一些火炮的初速較高,有一些火炮採用的是橫楔式炮閂,另有一些採用的則是立楔式炮閂。甚至配用的彈藥也有差別,唯一的是口徑始終保持統一。為了使它具有充分的機動能力,在最後一種型號上採用了自行方式,但這已超出了單純的反坦克炮的範圍,變成了裝甲車輛,因而也就超出了本書的限定範圍。  


  然而,88mm反坦克炮並不是擔負德軍反坦克作戰重任的唯一火炮。由於德國人在設計和製造方面具有驚人的應變能力,以至於在盟國軍隊已經打到大門口的時候,德國陸軍軍械部還在繼續研製各種不同的反坦克火炮,這種狀況幾乎一直持續到大戰結束。當時,壓倒一切的考慮應當是保持口徑和型號的連續性,同時,生死悠關的問題是不能間斷火炮的生產,但德國人卻仍在繼續引進一些新型設計。對現有裝備改進本來可以獲得更高的效益——正像88mm火炮在其整個戰鬥生涯中所顯示的那樣——然而,德國人卻熱衷於涉獵那些新型的並且往往是沒有任何經驗可資借鑒的項目,而對現有武器的改進卻通常是不屑一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1943年,又出現了另外一種結構樣式的反坦克火炮,這是一種小巧、輕便、使用輪式炮架的火炮,它很快就被人們起了一個「洋娃娃」(Puppchen)的綽號。實際上它只不過是反坦克火箭筒的一種更為有效的改進型號,「洋娃娃」非常像是一種小型火炮,它採用一種輕型的雙輪式炮架,安有一塊防盾,使用的是單腳式大架,並且裝有炮口消煙器,只不過在尺寸上比一般火炮要小。不裝彈時,火炮的全重為23O lb(104.4kg),它使用的是一種薄壁身管,身管長度稍稍超過5 ft(1524mm)。它發射的是一種特種火箭彈,火箭彈使用了一個小型藥筒,其尾翼裝於藥筒內。火箭彈的裝填方式與普通炮彈相同,炮尾可由一塊能夠轉動的簡單鋼板和一個插銷加以封閉。發射時,火箭彈的工作狀態與在火箭筒內類似,但由於此時火箭彈系處於一個密閉炮尾內,所以彈後的壓力有所提高,因而可以獲得一種比較高的初速,這也就是說,這種武器並不是一種完全不承受後座力作用的武器,但這種後座力並不能使230 lb重的火炮產生多大位移。本來曾經期望,由於初速提高,有效射程可能會增大到700m左右,但實際上並未達到這個指標,而達到300-400m的有效射程看來還比較現實。而且,實際的作戰距離通常都比700m要小得多。「洋娃娃」的產量不大,有幾門1944年曾在法國使用過,但效果不佳,它們在那個時候是否還能贏得德國士兵的信任,確實是大可值得懷疑。  

  一年之後,即1944年秋季,又出現了另外一種反坦克火炮,它也是一種滑膛炮,但卻經過精密的研究和設計,它的名字有些囉嗦,叫做PWK8 H63式80mm反坦克炮。如果能夠給它提供充分的研製週期和適當的材料保證,它很有可能會成為戰時生產的一種最好的步兵反坦克火炮。可惜時間過於緊迫,還未來得及進行充分試驗和修改,它就於1944年12月被倉促投產。根據原定生產計劃,頭1個月的產量是40門,以後每月的產量是220門,但這兩項指標當時都沒有達到。按照最初的想法,是把它作為一種新型步兵火炮,並且用它重新裝備每個步兵營,但由於工廠在敵機轟炸下損壞慘重,再加上電力和材料奇缺,因此,實際上只是象徵性地生產過幾門。這種H63型反坦克炮的性能,在當時是相當的出色,它的最大射程達到700m,有效射程達到600m。它的彈丸採用的是尾翼穩定原理,其結構與火箭彈相似,它的推進系統採用的是高低壓原理,在藥室內有一個特製的台階,短藥筒的前端抵在台階上。藥筒的前方彼一個帶孔的圓盤封閉,從圓盆的中央部位向前伸出一個很短的突出部,突出部伸進炮彈的尾部,將彈丸和藥筒連接在一起。炮尾後面用一個輕型的立楔式炮閂封閉。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3-29 21:48 , Processed in 0.056821 second(s), 15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