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漢代的選舉制度是採察舉為主,有時也會兼採徵辟,而不論是察舉或是徵辟,這都必須依靠地方上對這個人的風評(清議),如政府要察舉孝廉,那他就調查一下,這個地方有誰是孝子、有誰是廉吏,當然這時就會徵詢一下地方上的意見領袖們(這些人通常是讀者人或地方上的大族,其中掌握鄉黨輿論最知名的例子,莫過於在汝南主持《月旦評》的許靖、許邵(許子將)兩個堂兄弟了)。但是,人總是各有各的小圈圈,所以通常會批評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而標榜自己這一掛的,特別是到了東漢末年,士人們往往彼此標榜,什麼「八及」、「八顧」等並稱,也就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另外,如龐統也被司馬徽稱為「南州士之冠冕」也是一例)。而這種相互推崇,彼此標榜的風氣也導致了察舉出來的孝廉,是子不孝、吏不廉的景況(當時便有「舉孝廉,父別居」一語,說明了察舉制度中的弊病)。到了曹操時,他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當然也因為他自己的需要),提出了用人唯才的「魏武三令」,並且大力整頓朋黨(如殺孔融、魏諷等),一來鞏固他們曹家的政權,二來也抑制了東漢以來的流弊。然而,曹操的作法無法解決一切問題,於是曹丕改弦更張,與世家大族合作,採行「九品中正」,將鄉里的輿論統一,而將這個評判權授與地方豪紳,給予他們中正官的地位,並賦予他們決定鄉里中士人的中正品(就是個人能力與社會性的綜合評價),以提供政府任官時的參考。但是這樣的評價很主觀,所以中正官們往往給予強宗大族較高的中正品,從而使得強宗大族逐漸壟斷了政府的重要職務,產生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景況。
事實上,漢代以來,經學教育主要成為門第之學,一些經學大師往往也是地方上的經濟大戶,於是在他們享有知識與經濟的雙重優先權後,加上西漢末年以來,戰亂頻仍(特別到了三國以後更為明顯),地方豪強往往受鄉人推舉為領導,建立塢、堡、壁、壘以自固,從而使這些豪酋擁有軍事上的優勢,並在這三重力量的支持下,進入政府部門,從而壟斷了政治權力。
 
Nemo me impune lacessit
當十元被別人拿進口袋時,人們常常記恨一輩子。
當百元被笨蛋丟進碎紙機時,人們很容易就原諒。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4-25 09:22 , Processed in 2.36921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