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文/陳華勝)

  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想當年,赫赫有名的大學者蔡邕立碑鐫刻經籍時,每日前往抄寫的崇拜者絡繹不絕。曾幾何時,他因感慨董卓之死,竟被戲劇家寫成了「陳世美」。究竟真正的蔡邕,是個什麼樣的人?

  魯迅曾不無憤慨地揭示中華民族劣根性的一面︰「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然而,「少有」不等於「沒有」,三國時的蔡邕就是一個敢「撫哭叛徒的弔客」。

  蔡邕,字伯喈,在一般老百姓心目裡,名氣恐怕還不及他那哭哭啼啼唱〈胡笳十八拍〉的女兒蔡文姬,然而在學術界,他卻是鼎鼎大名的經史學家、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私人藏書家。他是漢末「前授生徒,後列女樂」的儒學新派人物,名望不比馬融、鄭玄低。他曾受當時的司徒橋玄邀請,應徵入朝,校書東觀;經他整理校勘的經籍,他還親自書冊於碑,鐫刻後樹立在太學之外,給社會大眾提供一個範本,即著名的「熹平石經」(「熹平」係漢靈帝年號,西元一七二至一七七年)。

  碑始立,每天前往觀摩者,車輛有千餘乘,填街塞巷。古人比現代人更崇尚學問,由此可見一斑。後因宦官當道,他逃亡到東南吳會一帶。就是在那裡,他從農人燒木材的爆裂聲中聽到了良木之音,用火灶裡搶救出來的美桐製作了音樂史上著名的「焦尾琴」。漢末「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等著名學者都是他的學生。因他後來官至左中郎將,所以後世又稱「蔡中郎」。

  魯迅曾說他思想挺「解放」,寫的那兩首〈協初賦〉、〈檢逸賦〉也夠叫人看了覺得肉麻。一曰︰「色若蓮葩,肌如凝蜜」,是秀色可餐;二曰︰「普天壤其無儷,曠千載而特生。余心悅於淑麗……晝聘情以舒愛,夜託夢以交靈」。若不是題目上有「檢逸」二字,真要讓人以為是登徒子寫的色情文章。此外,《龍城錄》說蔡邕還特好酒,每有鄰人以酒食相召,他必欣然前往,及飲歸,必大醉,常常醉臥路邊,因此得了個「酒龍」的雅號。

  一直以來正統的評價對他都不太好,因為傳統中國社會的觀念,做人若非四平八穩、循規蹈矩,鐵定人格有問題。北宋時民間還把蔡邕說成是不忠不孝之人。早期戲文中多有有關蔡邕的戲,明徐渭《南詞敘錄‧宋元舊篇》第一本就是〈趙貞女,蔡二郎〉,並注云︰「即舊伯喈棄親背婦,為暴雷震死……」(摘自錢南楊〈元末琵琶記校注〉前言)。

  蔡邕被寫成了「陳世美」,他上京趕考(漢時做官採用推薦徵辟制度,即所謂的舉「孝廉」,用不著趕考。這也可證明戲曲家乃隨口亂編),貪圖功名富貴長年不歸。其妻趙五娘在家支撐門面,蔡家父母雙雙亡故後,趙五娘千里尋夫,蔡竟不認,還馬踏五娘。最後,蔡遭雷殛而死。後來,連〈桃花扇〉裡妓女李香君在南京桃葉渡送別侯方域時,也唱著〈琵琶記〉中的曲子,告誡侯方域侯公子不要學蔡中郎「學不補行」。

  歷史上的蔡邕究竟有什麼「行」不佳的呢?根據《後漢書‧蔡邕傳》記載,「蔡邕性篤孝……鄉黨高其義」,其人的品行是很好的。然而,為什麼後世會對他有這樣的謠傳?說來也很簡單,只是因為蔡邕把自己跟董卓攪在了一起。
蔡邕不是董卓的親信,卻偏偏在董卓暴屍於市,親信「見敗兆紛紛逃亡」作鳥獸散之際,去撫屍大哭。《三國演義》說王允「命將蔡邕下獄中縊死」,其實並非史實。《後漢書‧蔡邕傳》記載,蔡邕還未被定罪,卻先在獄中死了,看來是自殺的。否則怎麼會「(王)允悔,欲止而不及」呢?


  蔡邕為什麼去哭董卓?〈蔡邕傳〉記載他在漢靈帝朝中曾被宦黨迫害,受了「髡刑」(被剃光頭髮),戴枷鎖與家屬一起流放朔方(郡治在今內蒙古磴口北)。董卓立獻帝把持朝綱後,很看重蔡邕,硬逼他出來做官,而且「三日之間,周歷三台」,連升三級,官拜至左中郎將,封高陽鄉侯。蔡邕也知董卓不得人心,屢次想「遁逃山東」卻始終不能。他會去哭董卓,多少是因為感懷「知遇之恩」吧!知識分子最大的弱點就是容易動情,按照《後漢書》上的說法叫「意氣之感,士所不能忘也」。

  憑良心說,蔡邕是個好人,而好人卻得不到好人的賞識,偏偏要董卓這樣的惡人來「知遇」,這種悲劇又豈止發生在蔡邕一個人身上?何況,他在那種時候去哭祭董卓,更說明他是一個忠誠有信義的好人,歷史上的王允王司徒當然也是好人,但好人卻偏偏不見諒於好人。

  話說回來,好人未必全好,壞人也未必全壞。歷史上的董卓也並非如《三國演義》裡寫的那麼面目可憎、一無是處;他一上台就扭轉宦官政治的黑暗局面,為陳蕃、竇武平了反,後又擢用蔡邕、鄭泰、何顒等一批清流名士。古人說「不以一眚掩大德」,那麼也不應以百惡掩一德吧!蔡邕不是不明是非,而是太明是非了。在他心目中,一是即一是,一非即一非。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十分欽佩蔡邕的勇氣,司馬遷當年為李陵說話也是憑這種勇氣的。據史傳,伏屍哭祭在兩漢倒是常見之事,如田疇在公孫瓚的刀口下哭劉虞,跟了曹操後又去哭袁尚;袁氏故吏王修也哭祭過袁譚等等。那時也並無因犯此罪可誅之律,恐怕是後來對「撫哭叛徒」者的懲罰加重了,終至與「叛徒」一樣對待。於是,「弔客」越來越少,後世人看蔡邕也就越來越不可理解。陸放翁有一首詩單表此事︰

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
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本文摘錄自《三國奇談》一書,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4-26 13:55 , Processed in 0.95636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