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軍事專欄】 美國海軍部隊指揮官「狀況判斷」研析

[複製連結] 檢視: 4653|回覆: 1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美國海軍部隊指揮官「狀況判斷」研析  
提  要:  

一、「指揮官判斷」,乃指揮官就各參謀判斷所提供之行動方案與建議事項及自身對全般狀況之瞭解,考量所有影響達成任務之各種因素,以決定至當之行動方案,其目的在產生正確之決心。


  • 二、美海軍與國軍部隊指揮官「狀況判斷」有何不同?從其要則內容與步驟研析最適當。

三、指揮是一種藝術,一種基於性格、能力及精神力量所創造的行為,指揮是以任務為基礎,戰時尤甚於平時。


四、美海軍指揮官任務分析採集體式思考產生任務,具「集思廣義」之精神;另其利用許多表格量化分析,使指揮官對狀況易於瞭解掌握,均可供吾人參考。



壹、前言

        孫子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在諸多先勝的條件中,狀況判斷之正確、適時、有效,應是求勝的重要關鍵。在戰場上,指揮官最感痛苦者,莫過於狀況不明(或不實),致無法據以下達至當的決心,制敵機先;或因作為過度主觀,影響到部隊安全。因此,各級指揮官,如何在作戰時,適時而正確的將各幕僚的判斷成果,做為自己狀況判斷之參考,俾利下達正確決心,實乃各級指揮者應具備之素養。
        「狀況判斷」乃依合理而有系統之思維程序,針對當前狀況及可能發展,綜合考量所有影響達成任務之各種因素,作有系統之分析,決定最適切之行動方案,俾產生至當之決心。「指揮官判斷」乃指揮官就各參謀判斷所提供之行動方案與建議事項及自身對全般狀況之瞭解,考量所有影響達成任務之各種因素,以決定至當之行動方案,其目的在產生正確之決心。由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瞭解不論是「狀況判斷」或「指揮官判斷」其目的都是在產生至當(正確)的決心。
        美海軍部隊指揮官「狀況判斷」(The Commander's Estimate of The Situation,CES)之教範,與國軍所用的教範相類似者為:「國軍聯合作戰指揮參謀組織與作業教則」與「陸軍部隊指揮參謀組織與作業教範」,筆者研究之動機與目的旨在探討兩者之間到底有何不可?及其可供國軍參考之處為何?研究範圍界定於美海軍部隊指揮官「狀況判斷」,由美海軍與國軍部隊指揮官「狀況判斷」切入研析其要則內容與步驟,並將提出心得體認與建議。
貳、美海軍與國軍部隊指揮官「狀況判斷」概述  
        指揮是一種藝術,一種基於性格、能力及精神力量所創造的行為,指揮是以任務為基礎,戰時尤甚於平時,其指揮原則乃給予下級指揮官獨斷活用之餘地,其標準是達成任務的種類而定,指揮官需將其意圖說明,律定明確目標,決定完成任務所需之兵力及裝備,而指揮官判斷就是在下達正確的決心,進而將決心擴大為作戰構想,再轉化為作戰計畫及命令,並督導實施,完成任務。
        「狀況判斷」之良窳,攸關決心之下達、計畫之擬定、作戰之勝敗甚巨,吾人不可不慎重矣!美海軍與國軍部隊指揮官「狀況判斷」依準則區分要則暨步驟兩大部分,製表概述如表一:



參、美海軍與國軍「狀況判斷」之比較研析

        聯合作戰之成功,端賴完整之計畫與命令,而計畫與命令之可行性及適應性,則依據指揮官至當決心;至當決心之產生,乃基於適時而正確之指揮官狀況判斷。因之,指揮官狀況判斷,是各種判斷中最重要之一環,其功用在使指揮官對各種複雜之狀況,做有系統之分析,以決定其完成任務所應採取行動方案之至當決心。由此可知指揮官狀況判斷之重要,茲將美海軍與國軍部隊指揮官狀況判斷做一比較研析:


       一、要則方面:

        (一)美海軍在要則方面區分為:合適的、可行的、可接受的等三項,以這三項要項檢視指揮官所做的狀況判斷能否達成任務。如第一次波灣戰爭聯軍指揮官史瓦茲柯夫(H. Norman Schwarzkep)將軍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初,參加老布希(George.W.Bush)總統召開的核心小組會議中指出,要防止伊拉克不入侵沙烏地阿拉伯要借重沙國的機場與港口,如果總統下令,美軍可以把第82空降師一個旅約四千人的兵力立即部署在地面。這個旅的任務就是在向世人保證美國不惜以軍事介入──這是一個危險的任務,因為伊拉克如果在這時發動攻擊,82空降師的輕武器絕不是伊拉克戰車部隊的對手。在兩週之內,美軍可以派出一個陸戰隊旅、一個特種部隊戰鬥群及更多空降部隊進駐沙烏地,把地面部隊的兵力增到三倍以上。在第一個月的月底,美軍所謂的「重」部隊開始到達:一個配備阿帕契直升機的空中攻擊旅、與一個配備亞伯拉姆斯戰車的機械化步兵旅。為保護進入沙烏地的部隊,空軍將部署數百架飛機進駐沙烏地機場,海軍也要開始加派兩個航艦戰鬥群進入對波斯灣的攻擊圈內。要絕對保證能夠擊退伊拉克的全面攻擊,我們需要三個月時間才能集結足夠的戰鬥部隊。若要採取攻勢計畫,那需要的部隊更多,時間更長。由史瓦茲柯夫的分析,可知指揮官狀況判斷是根據任務、敵情…等因素考量,逐一檢視是否符合三項要則:合適的、可行性的、可接受的之一,若不符合則應需要增兵以為因應,方可達成任務。
        (二)國軍在要則方面亦區分三項,係對所有足以影響任務達成之因素,做合理有系統推斷,並要對參謀的建議及指揮官本身對狀況的瞭解,分析歸納,完成狀況判斷,尤其對影響我任務達成之敵軍潛在能力,應做審慎之評估,不可因疏忽而使決心下達不正確,最後遭致失敗。如:1815年6月16日,法軍主力由英普之間發起突穿攻擊,至午後7時,於里尼擊敗普軍,但左翼尼軍團未能有效牽制英軍,致使其脫離戰場。右翼松布費里方面,法軍企圖迂迴包圍普軍,但狀況不利,拿破崙因而轉用兵力於該方面,致延遲時間,僅以格普西軍團向敗退普軍追擊,但對其爾後之行動未作明確指示及管制;同時格普西軍團又因判斷錯誤,未能掌握敵蹤,且對當前狀況未作回報。

        戰前英軍曾派連絡官至普軍,期望作戰時,普軍能以一個軍支援英軍,雙方均構成默契。故17日英軍退至滑鐵盧南方猛桑疆,獲悉普軍正退向華費里,並決定支援其作戰,遂決心佔領陣地接受會戰。由此可知英普聯軍在指揮方面,係針對拿翁之慣性戰法已有預想並產生預謀。18日,法軍因雨後地面泥濘砲兵無法迅速推進,延至下午一時發起攻擊,先以一部從左翼牽制英軍,並期盼格軍團能向主力右翼靠攏,以掩護翼側安全。雙方均希望援軍能迅速到達,拿氏認為必須在普軍到達前擊敗英軍,遂急於發起全線攻擊,但由於狀況判斷錯誤,過早投入預備隊,仍無法擊敗英軍,雙方膠著時,普軍適時出現在法軍右翼,英軍亦全面轉移攻勢,法軍終告不支敗退。

        綜觀作戰全程,拿翁在狀況判斷時對狀況掌握不實,導致格軍團形同戰場遊兵之嚴重錯誤,終於鑄成一世英明之拿翁亦毀於此役,故凡指揮官實應有所警惕。

       (三) 小結:由以上的比較分析,美海軍與國軍部隊指揮官「狀況判斷」雖敘述表達的方式不同(美軍較簡單),但都是以掌握戰場狀況,適時完成狀況判斷,並下達正確的決心達成任務為考量,此正所謂的「多算勝,少算不勝,況無算乎


        二、步驟方面

    (一)步驟一:美海軍「任務分析」與國軍「任務」較相似。

    1.美海軍在狀況判斷其第一步驟「任務分析」計有任務來源…等14項作為,其中第3、4、13、14項關係與國指揮程序步驟一、二相似,其中較特別的是第八項考慮交戰規則的影響(ROE)這是國軍準則所未見的。
    2.國軍對於任務內容敘述,僅簡述指揮官應完成之任務為何?包括五何?而任務之來源係上級指揮官所賦予,或對上級指揮官作戰構想之理解,推斷所得,國軍指揮程序第一步是任務分析、第二步是作戰概念與參謀作為指導,第三步是狀況判斷,由此可知在實施狀況判斷時任務已確定。
         3.兩者相較美海軍指揮官狀況判斷之任務分析較脈絡一貫,且考慮周密。

         (二)美海軍步驟二「分析可能影響行動方案的因素」,步驟三「敵軍行動方案形成(ECOAs)」,步驟四「我軍行動方案形成(COAs)計三個步驟與國軍步驟二「狀況與行動方案」較相似。
        1.美海軍步驟二「分析可能影響行動方案的因素」與國軍步驟二第一項「影響各行動方案之考慮事項」相類似,只是美海軍分析可能影響行動方案的因素較廣且深,這是因為美海軍作戰任務大都為區域性,甚至全球性。其步驟三「敵軍行動方案形成」與國軍步驟二第二項「敵可能行動」相類似,皆是以敵軍各種能力為考量。步驟四「我軍行動方案形成」與國軍步驟二第三項「我軍行動方案」相類似,在第一項就重申任務,可見其「我軍行動方案形成」中,也是注重任務達成與否。美軍在這三個步驟中,無論是分析各項狀況及項目,大都設計表格方式來做分析(如附表三:敵我戰力分析表,附表四:各行動方案成功比較),如此設計便於參謀狀況判斷之作業,也可以使指揮官易於明瞭整個判斷分析結果。

        2.國軍「狀況與行動方案」,包括「影響各行動方案之考量事項」、「敵可能行動」、「我軍行動方案」,狀況判斷之因素,主為作戰地區之敵、我、天、地、水,在地面作戰部隊,通常將天、地、水併於「作戰地區特性」內分析之。

        3.小結:兩者相較美海軍之表格較我為精要,且以數字量化,可便於指揮官能迅速掌握敵我戰力比,利於下達至當的決心。惟在量化的設計中是否考量精神戰力或特殊事件之發生率,這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忽視的。
        (三)美海軍步驟五「敵軍能力及我軍行動方案分析」與國軍步驟三「敵我行動方案之分析」相類似:

        1.美海軍在「敵軍能力及我軍行動方案分析」上區分五個步驟,其中第項分析及預期戰果與第項解釋分析的結果是對其任務達成與否的重要手段。

        2.國軍在「敵我行動方案之分析」方面其方法,僅敘述作為步驟與作為要領兩項,在作為步驟方面區分兩個步驟,第一步驟:刪除或合併第二段所列舉之敵可能行動;第二步驟:對比分析在作為要領方面區分三項:(1)對我軍每一行動方案為主,與經刪除保留合併之敵各可能行動,對比分析,以判定其可能後果,(2)在整個過程中可能遭遇的狀況及分析敵可能的行動對我實施本案的影響與妨礙程序,(3)從力、空、時、統、久方面歸納其具決定性影響因素,為第四段比較之因素。由其分析的方法,可以看出國軍在「敵我行動方案分析」項目上缺乏明確的方向,且在分析敵我的行動方案時大部分均以條列式方式直接用文字表達,指參作業人員不易得到詳細的分析數據,提供指揮官參考運用。

        3.小結:敵我行動方案分析:美海軍分析及預測戰果為何?暨解釋分析的結果,其大都用圖表(如附表五:用來分析反制用行動方案的效率評估矩陣)示意,而國軍的刪除或合併、對比分析大都用文字表達,兩者相較美海軍做法較科學。


        (四)美海軍步驟六與國軍步驟四皆稱「我軍行動方案之比較」:

        1.美海軍在「我軍行動方案比較」時建立決策矩陣如附表六,將各關鍵因素列出,再檢視各行動方案,給分,比較各案所得總分為多少?這實質的用分數計算,便於指揮官下達決心,選擇至當的行動方案。
    2.國軍在「行動方案之比較」區分直接與因素比較法兩種。

        3.小結:美海軍在建立決策矩陣時,在各行動方案經過兵棋推演後,再給予各方案一個數值,這些數值可反出各個行動方案關鍵因素的相關優、缺點,這些給分若是主觀評估,而沒有考量到更重要的因素,則易失真,故演、預習是最重要的,而國軍用直接與因素比較法,其直接比較法乃基於第三段分析中所發現各案之重要利弊因,直接比較我軍各行動方案之優劣,再經討論綜合權衡各案利弊之相對重要程度,用以相互比較,並判定各案優劣及說明理由,最後做結論時選擇一具最大利益而無嚴重缺點,且有最大成功公算之方案,因素比較法是將主因素一一列出,再與各行動方案逐一比較並做小結論,最後再說明本段所有主要因素做綜合權衡,以決定至當之行動方案,並說明理由。兩者相較美海軍較簡單且清晰易懂。

        (五)美海軍步驟七與國軍步驟五皆稱決心

        1.美海軍最後一個步驟「決心」下達包括六何:
        (1)何事:當執行此行動方案時可達成何任務的報告。
        (2)何人:一般指全部的指揮,但可指特定的下屬單位。
        (3)何時:何時完成某行動方案的報告(例如,於哪一時間或哪一天)。
            (4)何處:一個說明哪一地區或哪一位置以用來執行選定行動方案之報告。
        (5)如何:一個派遣部隊計畫以達成選定的行動方案的報告。行動方案的細節一般保留為作戰概念。
        (6)為何:通常是將做之行動目的的簡短報告。額外細節包含在作戰概念中。(詳如附表七)

        2.國軍:決心(或建議)乃是將第四段結論所選定之至當行動方案,做更明確、合理、正式、完整之敘述,明示指揮官之意圖,其敘述,包括「何人」、「何事」、「何時」、「何地」、「如何」、「為何」。如將其內擴充,即成為指揮官作戰構想。
        3.兩者相較,並無差別。
 



 









心得體認與建議

        指揮官地位獨特、崇高且無可匹敵,其對於所屬官兵的直接指揮權力遠超過指揮體系中任何一環,但指揮官須下達的決心通常很難且有時令人恐懼。指揮官所遭遇的許多嚴重問題通常不是來自於狀況的丕變,或是一項完全未預期的嚴重錯誤,反而是一連串的小錯誤或缺乏正確判斷的決心累積而成的災難,雖然過程較為緩慢,但是後果依然嚴重。故指揮官在下達決心前,必須縝密的實施「狀況判斷」方能產生正確的決心,美海軍部隊指揮官之「狀況判斷」與國軍相比較研析後,其心得體認如下:一、不論美海軍或國軍部隊指揮官「狀況判斷」的要則與步驟為何?其「狀況判斷」的目的是要透過一定步驟,評估其風險後,方能下達至當的決心,其風險之計算,依據美國著名的海軍理論家懷利(J.C.Wylie)上將所著「風險之計算」(The Calculation of Risk),他使用了許多變數與等式來描述各種戰略特性。

P=戰略成功時之獲益
Cn=未試圖遂行戰略之代價
Cf=試圖遂行戰略但遭致失敗之代價
Cs=試圖遂行戰略並獲致成功之代價
S=成功的機率


懷利將風險定義為P/Cf,也就是「可能的獲益」除以「遂行戰略而致失敗」,而若所得商大於1,則整個作為(戰略)是「值得鼓勵的」;若小於1,則「不值得一試」。此種機制導致了以下的一般性決定等式:假如P?蛁寣崟f(1-S)則「不可行」假如(1-S)則「可行」此等等式描述我們已經確切瞭解的狀況:假如獲益與成功機率之乘積大於失敗的代價與失敗的機率之乘積,則我們將可研擬出致勝的戰略。
        而風險可進一步以下列的等式來表示:
                Cf/Cs<S(1-S)
        亦即,失敗之代價除以意圖成功之代價所得的商必須小於成功的機率除以失敗的機率。為有效地運用此等公式,必須要注意一條件:絕對不能以數學上的量來表達相關的因素。因如此一來會削弱了原本犀利的判斷力,並模糊了無形因素之間的真正平衡。另外,只制訂一套戰略的人將面對很大的風險,因為他的敵人將迅即發現此一單一戰略並加以反制……針對確切的狀況而訂定計畫乃為最嚴重的一種軍事錯誤……」。所以指揮官不論任何時候都必須利用時間思考,不可由於當前狀況的急迫性,陷於「眼前」迫切感,而未能適切的實施「狀況判斷」那將陷部隊於危亡中。指揮官在作戰行動發起前,對戰況有所預判是絕對必要的。在美軍準則中,此種能力稱為「戰場洞察力」(Visualizationof Battlefieid)〕。所以指揮官敏銳之洞察力、果敢之決斷力、堅強之意志力與實踐力,發揮指揮創意,矢志追求勝利,摧破強敵。亦需適切授予所屬獨斷活用之餘地,務使指揮系統運用靈活,以適應戰況之迅速變化,確收因時因地制宜之效。

        二、指揮官為贏得戰爭的勝利,應以科學的方法計算和分配時間、把握重點,分層負責。根據任務與瞭解上級意圖,參考參謀群的建議,透過所掌握作戰的有關狀況及利害關係做出深入的分析,對敵我戰力對比及作戰意圖做「指揮官判斷」以下達正確至當的決心,進而產生作戰構想,預見作戰的過程與結局,先期完成作戰佈局,並指(督)導部隊實施,確保在上級規定的時限內,緊湊而有秩序地完成各項戰術行動,爭取戰爭的勝利。

        三、美海軍在指揮官狀況判斷時,其第一步驟任務分析是與國軍指揮程序的一至三項(任務分析,作戰概念,與參謀作為指導)一起實施,其任務分析之方式是集體思考,而國軍任務分析是指揮官個人內心的思維,用五個步驟完成(一)上級指揮官意圖,(二)本部任務與全般任務之關係,(三)為圓滿達成任務所應獲取之戰果,(四)多重任務或多項目標之主從,(五)為達成任務之必要手段。在任務分析後產生任務(用五何:人、事、時、地、為何敘述)及作戰概念後,才對參謀做計畫作為指導,美海軍指揮官任務分析採集體式思考產生任務,其「集思廣義」之精神,可為吾人借鏡。

        四、美海軍部隊指揮官在做指揮官狀況判斷時利用許多表格,如矩陣數字量化分析,使指揮官對狀況易於瞭解掌握,而國軍大都以文字敘述,即使用表格也偏重文字,(如陸軍部隊指揮參謀組織與作業教範中之國軍(陸軍旅級)指揮官判斷範例),這也可以供吾人參考,惟美海軍在量化的因素中,所賦予的數值,要經過兵棋推演後獲得,這些數值可反映出各個行動方案關鍵因素的相關優點或缺點。

        五、準則為指導建軍備戰理論及實務之準據,涵蓋戰略以至戰技各層面,並構成完整系統,發展為要綱、教則、教範、手冊、教令等,使三軍之作戰運用與教育訓練有所遵循,國軍聯合作戰指揮參謀組織與作業教則暨陸軍部隊指揮參謀組織與作業教範,在指揮官與各種參謀判斷中亦可用表格數值量化分析。這些數值的設定一定要客觀,例如使用國模中心的JTLS (Joint Theater Level Simulation)系統或陸軍的陸勝系統、海軍TTC(Tactical Training Center)的海練一號系統推算而得,提供指揮官迅速的下達至當決心,這些都應在準則中律定,以為指揮官判斷之依據。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肖像被遮蔽

禁止發言

提示: 作者被封鎖或刪除 內容自動遮蔽
 
簽名被遮蔽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3-28 16:18 , Processed in 0.057192 second(s), 15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