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西漢 (前202-8)

公元前三世紀,秦王朝的暴政,令秦王朝以短時間滅亡,起而代之的是由漢高祖劉邦創立的漢王朝。

中華帝國自此進入了一個長期的繁榮時期,由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的強盛,使中國人和漢人划上了等號,從此"漢人,漢字,漢族"就用到今天。

正如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所寫的,此段歷史是中華帝國的黃金時代中的黃金時代。再國力上達到空前的強盛,疆域也是擴張到空前的遼闊。勢力也伸展至中亞。

但是,中國人的思維卻遭受到限制,由漢武帝開始,儒學-一種埋沒人性的哲學,開始成為統治者所用的工具,成為讀書人晉身官場的教科書,儒家思想成為中華帝國的主流思想,抹煞了由春秋時期開始形成的燦爛繽紛的諸子百家思想。束縛了中國人的思維,但鞏固了政治,使中華帝國的政治相對其他民族來得穩定。

附上帝系表一張


  1. [b]西漢帝系[/b]
  2. [b](1) [color=#ff0000]漢高祖 劉邦[/color] (前206-前195);[/b] [b](2) 漢惠帝 劉盈 (前194-前188);[/b]
  3. [b](3) [color=#ff0000]漢高后 呂雉[/color](漢少帝 劉恭,漢少帝 劉弘) (前187-前180)[/b]
  4. [b](4) [color=#ff0000]漢文帝 劉恆[/color] (前179-前157)([color=#ff0000]竇皇后[/color])[/b]
  5. [b](5) [color=#ff0000]漢景帝 劉啟[/color] (前156-前141)[/b]
  6. [b](6) [color=#ff0000]漢武帝 劉徹[/color] (前140-前87)[/b]
  7. [b](7) [color=red]漢昭帝 劉弗陵[/color] (前86-前74)[/b]
  8. [b](8) [color=#ff0000]漢宣帝 劉詢[/color] (前73-前49)[/b]
  9. [b](9) [color=red]漢元帝 劉爽[/color] (前32-前7)[/b]
  10. [b](10) [color=red]漢成帝 劉驁[/color] (前32-前7)[/b]
  11. [b](11) [color=#ff0000]漢哀帝 劉欣[/color] (前6-前1)[/b]
  12. [b](12) [color=red]漢平帝 劉衍[/color] (1-5)[/b]
  13. [b](13) [color=red]孺子劉嬰[/color] (6-8)[/b]
複製代碼

基本上唐代人物特輯算是全發畢了 不過依然可以討論裡面的內容 或依大大們個人的喜好 要求
來增加人物 感謝之前支持唐代人物特輯的大大們!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西漢-高祖 武帝

漢高祖 (前256-前195)

漢高祖-劉邦, 性情豁達大度, 知人善任,起初參加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起義,後加入楚國的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沒有秦國主力和他的軍隊對陣之餘,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並以蜀地為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後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於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 項羽突圍不果,自殺於烏江邊. 劉邦消滅了項羽後,統一了中國,建立漢王朝,自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統一,為以後的強大建立了基礎.

====================================================================
漢武帝- 劉徹 (前156-前87)

[left]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於用人的盛世君主.[/left]

[left]初, 因連年爭戰人口減少,生產力不足,但經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之後,中國的國力已達巔峰.漢武帝繼位後,著手開始解決北方的匈奴的威脅.重用名將,霍去病,衛青,李廣等,加上張騫 的外交,令中國在國際舞台迅即揭起.經三十年的經營.基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威脅.而且已儼然成為東亞的霸主.[/left]

[left]在當時,中華帝國的地位如日中天.公元前二八年,北匈奴殺中國使節,八年後,中國西域總督府副校尉陳湯利用西域各國的軍隊,和囤在西域的漢軍,對北匈奴發起攻擊,終於一舉消滅北匈奴.陳湯在向中央陳述發兵的理由說:"凡侵犯中國的,逃的再遠,也要誅殺."如此氣慨,現在的中華兒女也應汗顏.[/left]
[left]=======================================================[/left]
[left]後記:其實高祖我非常不喜歡他 原因就不贅述了 [/left]
[left]以後如有討論應該會說到..可是他又是開創漢朝的人 所以先貼 武帝當然是我喜歡的人物囉[/left]
[left]所以沒照帝系表....ORZ...[/left]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西漢-文帝

漢文帝 劉恆 (前202-前157)

劉桓,高祖中子,母薄姬。前一九六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桓為代王。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一八○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桓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文帝以儉約節欲自持,是個謙遜克己的君主。他好「黃老之學」,在位二十三年,對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復利發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文帝與其子景帝的兩代統治,歷來被視為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並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等地方吏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他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常頒佈減省租賦詔令。前一七八年和前一六八年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從十五稅一減至三十稅一,前一六七年又下令盡免民田租稅。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田稅定制。同時,每年的算賦,也由過去每年每人一百二十錢減至四十錢,徭役則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此外,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向人民開放土地和山林資源,任民墾耕;並除盜鑄錢令,開放金融,實行金融自由政策,結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無不流通,商品迅速發展。農工商業的發展,使文帝時期畜積財增,戶口漸多,國家的糧倉錢庫溢滿,海內殷富,天下家給人足,社會經濟繁榮。

  文帝對秦代的苛刑峻法在高祖、呂后改革的基礎上,又作了重大改革。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者處死,輕者沒入官府為奴,稱為「收拏相坐律」。文帝即位初,於前一七九年頒「盡除收拏相坐律令」。前一六七年,又將黥、劓、刖左右趾這幾種「肉刑」,分別改為笞三百、五百。秦法還規定,判為隸臣妾以及比隸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沒有刑期,終身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役期限;罪人服役期滿,可免為庶人。文帝還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吏的斷獄,如對廷尉張釋之的幾次斷獄,雖曾有不同意見,但最後還是認為「廷尉當是也」,接受了張釋之的決斷。晁錯為內史時,他「懲惡亡秦之政」,對法令進行更定,「論議務在寬厚」,於是在文帝時期「禁網疏闊」,「是以刑罰大省」,每年天下斷重罪者僅四百,人民所受壓迫比秦代顯著減輕。

  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安撫友好的政策,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呂后時,由於對南越採取了不和好的政策,致使南越王趙佗一度自立為南越武帝,役屬閩越、西域,又乘黃屋左纛,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後,為趙佗修茸祖墳,尊寵趙氏昆弟,並再度派陸賈出使南越,賜書趙佗,修好和善,於是趙伉去帝稱號,歸附漢王朝。文帝初年,匈奴在邊地騷擾加劇,文帝前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右賢王進犯河南地,至上郡殺略吏民,搶掠牲畜,丞相灌嬰奉命率八萬輕騎將匈奴驅逐出塞,初步取得勝利。此後匈奴雖屢犯邊地,文帝只是詔令邊郡嚴加守備;並親自出巡,視察邊境軍營,對治軍嚴飭的細柳營,大加稱讚,對防備鬆懈的霸上、棘門軍營,提出批評。他還採納晁錯「募民徙塞下」的建議,把一些奴婢、罪人和平民遷徙到邊塞屯戍,將他們以什伍編制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這種做法既起到了「禦胡」的目的,也起了開發邊境的作用,為漢代屯田之先河。

  為加強同匈奴的作戰能力,文帝大力推進鼓勵養馬的政策,「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並在西北邊境設立了三十六個牧馬所,用官奴婢三萬人從事牧養、繁殖戰馬。這些措施對防備匈奴大規模入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為後來武帝開展對匈奴的大規模反擊戰提供了物質保證。

  在生活方面,文帝崇尚省儉克奢,他在位二十三年,史稱其「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他曾計劃造一露台,令工匠計算,需用百金,覺得花費太大,對臣下說:「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遂作罷。他所寵幸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文帝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在臨終前,針對當時盛行的厚葬風氣,要求薄葬省繁。他對死,反映了樸素的觀點,認為:「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莫可甚哀!」對厚葬,他認為「當今之世,咸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產,重服以傷生,吾其不取」。他下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無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無發民哭臨宮殿中」,並要求「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由於漢初劉邦大封諸侯王,諸侯王國地盤過大,至文帝時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成為穩定政局的嚴重問題。濟北王劉興居首起叛心。他趁文帝至前線督戰之際,在後方舉行叛亂。文帝聞訊趕回長安下詔宣佈:叛軍凡投降者「皆赦之,復官爵」。結果,叛軍迅速瓦解。接著,淮南王劉長「自以為(與文帝)最親,驕蹇,數不奉法」,無視法制,也起而叛漢。後淮南王死於流放途中。

  針對諸侯王勢力的膨脹,賈誼上《治安策》,同文帝痛陳天下形勢,提出削弱諸侯王的「眾建諸侯而少兵力」的政策。文帝採納了賈誼的建議,把齊國分為六,把淮南分為三,稍微壓抑了諸侯王的叛心。但文帝對諸侯王的嚴重情況,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仍認為宗室親親,「不忍」對諸侯王開刀。劉長死後,他又封其長子劉安為淮南王;對漢廷有「怨望」而多年「稱疾不朝」,早露反意的吳王劉濞,也賜其杖,允許他可以不來朝請。這些措施的結果,是他死後不久就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同時,他的一些隨心所欲的口諭,也影響了社會經濟生活。侯人鄧通因阿諂媚上,得到文帝賞識,一句話就把嚴道銅礦的開採權賞予了他。致使他可以私鑄錢幣,形成「吳鄧錢佈天下」的局面,嚴重擾亂了貨幣制度。

  前一五七年,文帝去世,終年四十六歲,葬霸陵

======================================================
後記:基本上有看過資治通鑑或漢書的人 就知道當時的諸侯封得有多兇 光是當初項羽兵敗時
劉邦說誰取得項羽的頭顱 就賞千金 封地一萬戶 封侯 項羽自刎後 為了搶項羽的屍體
就自相殘殺十幾人 最後就只有 王翳 楊喜 呂馬童 郎中呂勝 楊武 各搶到項羽的一條"肢體"...
這五個就平分一萬戶封地封為列侯...封侯只要搶人屍體就好...多容易 當初讀到這
真令人匪夷所思... 離題了..ORZ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西漢-竇皇后

竇皇后-漢文帝



竇太后(?-前135)名,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出身於良家子女,呂后時被入選進宮。呂后挑選一些宮女出宮賞賜給諸侯王,每個王五名,竇姬也在選中之列。竇姬因家在清河,離趙國近,希望能到趙國去。她向主持派遣宮女的宦官請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趙國的花名冊裏。這個宦官在分派宮女時卻把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誤放到去代國的花名冊裏了。就這樣她去了代國。雖然這不是她的心願,但到了代國,代王劉桓卻非常喜歡她,先與她生了個女兒劉嫖,後又生了兩個兒子:劉啟和劉武。   代王原來的王后生了四個兒子後不久去世。等到代王成為漢文帝後,原王后生的四個兒子也相繼病死。這樣,文帝即位不久,於前元元年(前180)三月封竇姬為皇后,長子劉啟立為太子,劉嫖封為館陶長公主,幼子劉武先封為代王,後封為梁孝王。

  竇皇后雙親早亡,葬在觀津,薄太后下令追封竇后之父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並在家鄉清河郡安置陵園,其規格和儀式與薄太后父親的靈文園一樣。

  寶后有兄弟二人,兄長為竇長君,弟為竇廣國。廣國字少君,在四五歲時,因家境貧困,被人擄掠販賣到外地,渺無音訊。後又被人輾轉販賣了十幾戶人家,最後到了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在那裏替人家進山挖石炭。一天黃昏,山崖邊有一百多人在睡覺,山崖突然崩塌,睡在崖邊的人都壓死了,只有少君脫險逃生。沒幾天,他跟隨主人到了長安,在那裏他聽說新封的皇后姓竇,原籍在觀津。竇廣國離家的時候雖然年紀幼小,卻記得自己的籍貫和姓氏,還隱約記得與姊姊一起去採桑葉,從樹上摔下來的情景。他把這些事詳細的寫下來後,託人轉交給了竇后。竇后見到了這些材料後,把廣國召來並詳細問了其他一些情況,果然是她的親弟弟。皇后還要弟弟回憶一些過去的情景,少君回憶道:「姊姊離我西去的時候,我記得在驛站分別時,討來米湯水給我洗頭,臨走時又給我吃了飯才走的。」當竇后聽到此情時,握看弟弟的手已泣不成聲。竇皇后重賞兩個兄弟,都把他們安置在京師居住。後來又為他倆請了有德行的長者與他們住在一起,對他們進行教育。由於這樣,竇長君、竇少君兄弟倆後來成為謙讓有禮的君子,不敢因為地位顯貴而盛氣凌人。

  竇皇后生病,後來雙目失明。文帝去世後,景帝劉啟即位,竇后成了皇太后。竇太后溺愛幼子劉武,賞賜不可勝數,恨不得讓他登上皇位。景帝對這個同胞手足也感情至深,不僅同輦進出,而且想傳位於他。初元三年(前154),當時還未立天子,在一次家宴上,景帝曾從容對劉武說:「我千秋萬歲後,把皇位傳給你。」劉武口上辭謝,內心卻很歡喜。竇太后聽了也極高興。皇太后又提出想以武為嗣,徵求大臣意見。大臣們都反對,劉武繼位之事也就作罷。

  竇氏一族有三人封侯:兄竇長君早死,其子竇彭祖封為南皮侯,其弟竇少君封為章武侯,其姪竇嬰,任命為大將軍,封為魏其侯。

  竇太后信奉黃老之學。景帝和竇姓宗族不得不讀《老子》,並推尊其學說,因此她在世時「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史記.儒林傳》)。景帝時她曾召博士轅固生問他《老子》是怎樣的一部書,轅固生不識時務,猝然答道:「這不過是部平常人家讀的書,沒什麼道理。」竇太后大怒道:「難道一定要司空城旦書嗎?」話中譏諷儒教苛刻,比諸司空獄官,城旦刑法。轅固生一聽想轉身就走,不料被太后喝住,要他到豬圈裏去與豬搏鬥。眾帝見轅固生為一文弱書生,恐不敵豬,就投進一把匕首,才讓轅固生把豬刺死。因此景帝在位十六年,始終未用儒生。武帝即位後,太皇太后聞他好儒,大為不然,常出面干預朝政。武帝也不便違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隨時向她請示。當時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迎魯耆儒申公來朝,並建議仿古制,設明堂辟雍,改曆易服,行巡狩封禪等禮儀,還建議今後政事「可不必事事請命東宮」。太皇太后聽罷,怒不可遏,命武帝下令革去趙綰、王臧官職。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敬重用儒生,可見她在政治上的影響。

  前一三五年,太皇太后去世,與文帝合葬霸陵。
==================================================
      PS:竇太后是中華帝國最後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自她之後,沒有一為中華帝國的統治者能像她一樣真正的以「黃老思想」來「無為而治」。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西漢-景帝

漢景帝 劉啟 (西元前188~前141)

字開,是漢文帝的長子。在位時採用竇皇后的黃老治術,實行無為政治,節儉愛民。後因採用晁錯的主張,削奪諸侯王封地,引起七國之亂,幸賴太尉周亞夫平定,自此中央權力鞏固,諸王毫無實力。在位十六年崩。

漢初至漢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文,景二帝仁慈恭儉,篤信黃老,以清靜不擾民為政策,海內富庶,國力強盛,世稱為文景之治。為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基本上 景帝的趣聞較多 關於資料為什麼會那麼少 那是因為景帝算是"蕭規曹隨"

所以其實也無較大的改革 或躍進 文景之治阿.......

國中那時 還想說 景帝到底哪裡了不起... 現在的感覺好像還是差不多阿..ORZ..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西漢-人物特輯 故事 大事紀 軼聞 不定期更新

西漢 張騫(?~前114

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影響的對外友好使者。他體魄健壯,性格開朗,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left]  當時漢匈交惡,漢朝正在準備進行一場抗擊匈奴的戰爭。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從一匈奴俘虜口中了解到,西域有個大月氏國家,其王被匈奴單于殺死,還把他的頭顱做成酒器。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便遷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後又受烏孫國的攻擊,再向西南遷到媯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王想報殺父之仇,但苦於無人相助。武帝了解這些情況後,想聯合大月氏,以「斷匈右臂」。於是決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張鶱以郎官身分應募,肩負出使月氏任務。[/left]

[left]  建元二年(前139)張鶱由匈奴人甘父作嚮導,率領一百多人,浩浩蕩蕩從隴西(今甘肅一帶)出發。他們朝行暮宿,風餐露宿,備嘗艱辛,不料中途被匈奴所俘,並押送至匈奴王庭。匈奴為籠絡、軟化張鶱,為他娶了妻子,並生了兒子,這樣一扣就是十年。但這些並沒有動搖張鶱完成通西域使命的決心,帶去的旌節一直留在身邊。[/left]

[left]  一個月黑之夜,張鶱一行趁匈奴不備,逃離匈奴。他們取道車師國(今新疆吐魯番盆地),進入焉耆(今新疆焉耆一帶),又從焉耆溯塔里木河西行,經過龜茲(今新疆庫車東)、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蔥嶺,到達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在大宛嚮導的帶領下到達康居(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最後到達大月氏。[/left]

[left]  但是,大月氏的國情已發生很大變化。他們遷到媯水流域後,征服了鄰國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決定在此安居樂業,不想再跟匈奴打仗。同時,月氏人還認為漢朝離自己太遠,不能聯合起來共擊匈奴,因此張鶱「斷匈右臂」的目的沒有達到。張鶱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餘,於元朔元年(前128)啟程回國。歸途中,張鶱為避開匈奴控制地區,改從南道,他們翻過蔥嶺,沿昆侖山北麓而行,經莎車(今新疆莎車)、于闐(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進入羌人居住地區。但在途中又為匈奴騎兵所獲,扣押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鶱帶著妻子和助手甘父等三人,乘機逃回漢朝。漢武帝詳細地聽取了他對西域的情況匯報後,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太中大夫,賜甘父為奉使君。張鶱自請出使西域,歷經艱險,前後十三年,足跡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亞、西亞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諸國的第一人。[/left]

[left]  張鶱在大夏時,看到中國邛山(今四川滎經西)的竹杖和蜀地的細布在市場上出售,很覺奇怪。一問商人,得知是從身毒買來的。身毒在大夏東南數千里,那裏的百姓騎象打仗,臨近大海。大夏國遠離漢朝一萬餘里,位於中國的西南方,而身毒國又位於大夏國東南幾千里,竟有蜀地產物,可見離蜀地不遠。他估計從蜀走身毒到大夏,必是捷徑,又可免匈奴的阻擊。他建議武帝打通西南夷道。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命蜀郡、犍為郡派使者分別從駹、莋和邛、僰等四路並出,打開西南通道。但各路使者為昆明夷所阻,未能如願。而經滇國、夜郎等使者在滇一帶活動,取得成效,為武帝經略西南夷奠定了基礎。元朔六年(前123),張鶱以校尉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為衛尉,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鶱因延誤軍期,當斬,後用侯爵贖罪,免為庶人。[/left]

[left]  二年後,張鶱復勸武帝聯合烏孫(今伊犁河流域),武帝命張鶱為中郎將,率三百人,馬六百匹,牛羊金帛萬數,浩浩蕩蕩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時匈奴勢力已被逐出河西走廊,道路暢通。他到達烏孫後,請烏孫東返故地。烏孫王年老,不能作主,大臣都懼怕匈奴,又認為漢朝太遠,不想移徙。張鶱派遣副使分別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闐、扜彌(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東)等國展開外交活動,足跡遍及中亞、西南亞各地,最遠的使者到達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和北非。元鼎二年(前115),烏孫王配備了翻譯和嚮導,護送張鶱回國,同行的還有數十名烏孫使者,這是西域人第一次到中原。烏孫王送給漢武帝數十匹好馬,深得武帝歡心。武帝任命張鶱為大行,負責接待各國使者和賓客。第二年,張鶱去世。他所派遣的則使以後也陸續帶了各國使者來到長安,漢和西域諸國建立了友好關係。而漢朝的使者不斷往來於西域諸國,一年多則十幾次,少則五六次,都用「博望侯」的名義,以取信於各國。烏孫國見漢朝軍威遠播,財力雄厚,遂重視與漢朝關係,要求和親。武帝以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公主遠嫁烏孫王昆莫;細君死後,武帝又把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兩國長期通婚友好。漢朝「鑿空西域」,張鶱創立首功。相傳葡萄、苜宿、石榴、胡桃、胡麻等物皆為張鶱從西域傳入中原,或未必盡然,但張鶱對開闢絲綢之路卓有貢獻,則至今為人稱道。[/left]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西漢-東方朔

東方朔(前154-前93)

  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東北)人。性詼諧幽默,善辭賦武帝時大臣、文學家。武帝即位初年,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也給漢武帝上書,上書用了三千片竹簡,兩個人才扛得起,武帝讀了二個月才讀完。在自我推薦書中,他說:「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養長大成人。我十三歲才讀書,勤學刻苦,三個冬天讀的文史書籍已夠用了。十五歲學擊劍,十六歲學《詩》,《書》,讀了二十二萬字。十九歲學孫吳兵法和戰陣的擺佈,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鉦鼓。這方面的書也讀了二十二萬字,總共四十四萬字。我欽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三寸。雙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齒潔白整齊得像編排的貝殼,勇敢像孟責,敏捷像慶忌,廉儉像鮑叔,信義像尾生。我就是這樣的人,夠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武帝讀了東方朔自許自誇的推薦書,讚賞他的氣概,命令他待詔在公車署中,俸綠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見。 過了一段時間,他不滿意目前的處境。一天出遊都中,見到一個侏儒,恐嚇他道:「你的死期要到了!」那侏儒問他為何,他說:「像你這樣矮小的人,活在世上無益,你力不能耕作,也不能做官治理百姓,更不要說拿兵器到前方去作戰。像你這樣的人,無益於國家,只是活在世上糟蹋糧食,所以如今皇上一律要殺掉你們。」侏儒聽後大哭起來。東方朔對他說:「你暫時不要哭,皇上就要來了,他來了你去叩頭謝罪。」一會兒,武帝乘輦經過,侏儒號泣叩首。武帝問:「為何哭!」侏儒說:「東方朔說皇上對我們這些矮小的人都要殺掉!」武帝問東方朔為什麼要如此說。東方朔回答道:「臣朔活著要說,死了也要說這些話。那矮子身長只有三尺多,一袋米的俸祿,錢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卻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祿,錢二百四十。那矮子飽得要死,我餓得發慌。陛下廣求人才,您認為我講的話對的,是個人才,就重用我;不是人才,也就罷退我,不要讓我在這裏浪費糧食。」皇上聽了哈哈大笑,任命他為待詔金馬門,這樣見到皇帝的機會就多了些。   一天武帝在宮裏玩耍,把一隻壁虎放在盂盆下要大臣們猜是何物。大臣們都猜不出。東方朔上前猜道:「牠是龍吧,沒有角;是蛇,卻有腳,它跂跂脈脈地會在牆壁上爬行,這不是壁虎,就是四腳蛇!」皇上說「是的」,便賜給他十疋緞子。接連又叫他猜,他都能猜中,得到很多的賞賜。   武帝身旁的寵優郭舍人有些不服氣,把一個長有菌芝的樹葉放在盂盆下讓他猜,如猜出他甘願受笞一百。東方朔說:「生的肉叫膾,較的肉叫脯;生在樹上寄生的東西叫芝菌,盂盆下就是這個東西。」一聽東方朔又猜對了,漢武帝叫人打郭舍人一百下。郭舍人被打得哇哇直叫。東方朔又說:「咄!口上沒有毛,聲音謷謷叫,屁股翹得半天高。」郭舍人怒道:「東方朔膽敢譏笑皇帝身旁的近臣,罪當棄市。」武帝問東方朔:「為何要笑他?」東方朔說:「臣並未笑他,只是與他作個謎語罷了!」武帝說:「謎語是怎麼說的?」東方朔說:「那口上沒有毛的,是狗洞,聲音謷謷是烏在哺他的小烏,屁股翹得很高的,是仙鶴低頭在啄食。」郭舍人仍不服氣,說道:「我要再問他一個謎語,他如果猜不出也應受打。」接著他用諧音作一謎:「令壺齟,老柏塗,伊優亞,狋吽牙。這是什麼?」東方朔想了一會兒說:「令,就是命令。壺,是盛東西的器具;齟,是牙齒長得不整齊;老,是人們對他的敬重;柏,就是鬼廷;塗,是慢慢浸濕的路;伊優亞,是說話不定;狋吽牙,是兩隻狗在爭鬥。」凡是郭舍人出的謎語,沒有能難倒他的,大臣們對東方朔的思路敏捷,幽默風趣都很驚訝,漢武帝也非常喜歡他,任他為常侍郎。一天,大伏酷暑,武帝下詔官員到宮裏來領肉。等了好久,分肉的官員還未來,東方朔就自己拔出劍割了一大塊肉,並對同僚們說:「大伏天,肉容易腐爛,大家快快拿回去吧!」第二天,武帝對東方朔說:「昨天賜肉,你為何不等詔書下來,擅自割肉歸家,這是為什麼?你要自作批評!」東方朔說:「朔來!朔來!受賜不等詔書下來,為何這樣的無禮!拔劍割肉,為何這樣勇敢!割得不多,為何如此廉儉!帶回家給細君(妻妾),又為何表現得如此的仁愛!」漢武帝聽後說:「要你自作批評,倒是表揚起自己了!」又賞賜給他酒一石,肉一百斤。他都拿回家去孝敬老婆。武帝喜歡微服出巡,恣意遊獵。常率衛隊西到黃山,南到長楊宮,西至宜春宮。一路上帶了一幫武騎浩浩蕩蕩,他們騎馬射鹿,追逐狐兔,甚至空手格鬥熊羆,在遊獵過程中,馬隊踐踏莊稼,百姓怨聲載道。有人建議武帝搞一個皇家苑囿。武帝命吾丘壽王等人設計,南至阿房宮,東至盭厔,西至宜春宮的一大片土地內圍造上林苑,專供武帝遊獵、休憩。要用這麼大的一片土地築造苑囿,東方朔上書力勸武帝。他說:「如築造這樣的苑囿,破壞了陂池水澤的環境。侵佔了百姓膏腴的土地。這上對國家無用,下對百姓無利。這是第一個不能造的理由。其次,它破壞了百姓的冢墓,拆黎民的室廬,使百姓死無所葬,生無所居。其三,造這樣的苑囿,用馬東西跑著,用車南北走著,還要挖深溝大渠,這是勞民傷財的事,以陛下一日之樂,來損害皇上無上的聖名,這是萬萬不可的。」東方朔的諫阻上林苑書寫得真切感人,武帝讀罷奏疏後,任東方朔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賜黃金百斤。然而武帝仍按吾丘壽王所上奏的那樣,建造了上林苑。隆慮公主的兒子昭平君是個驕奢淫逸的公子哥兒,娶了武帝的女兒夷安公主。其母怕自己死後,兒子闖禍犯罪,於是預先拿出黃金千斤、錢千萬給政府,贖他的死罪。隆慮公主去世後,兒子果然日益霸道,一天酒後殺了夷安公主身旁的僕人,被拘繫在內官那裏。因為他是皇親國戚,不能隨便懲處,廷尉於是把他交給武帝處置。武帝身旁的大臣都為他求情,說「他母親已為他出了一筆錢,贖了他的死罪,陛下也答應過」。武帝說:「我那可憐的妹妹,年紀很大了才有這個兒子,生前還託付給我。」說看流下了眼淚。過了一會兒,他擦乾了眼淚,又說:「法律是先帝制訂的,如果是妹妹的關係破壞了先帝的規矩,我有何臉面進高帝的宗廟呢!如何去下對黎民百姓呢?」於是核准了對他外甥的懲處,同時武帝又悲傷地哭了起來。這時東方朔上前高高舉起酒杯獻酒道:「臣聽說聖王為政,賞賜不避仇家,誅罰不分骨肉,如今您陛下遵循古訓,所以四海之內兆民百姓都能各得其宜,這是天下的榮幸。今天,我捧了這杯酒,為皇上敬酒,冒著死罪,再拜萬歲、萬萬歲!」武帝對他說:「古書上講『該說話的時候才說話,這樣人們才不會討厭他』,今天的情景,是你應該上壽酒的時候嗎?」東方朔說:「臣聽說快樂過度了,陽氣要溢滿;悲哀過度了,陰氣要減損。陰陽變了,心氣就要動;心氣既動,精神澳散,邪氣乘虛而入,能夠消憂解愁的最好是酒。所以我奉上壽酒,一來表明陛下公正無私,二來要解除你的悲哀。我不知忌諱,真是罪該萬死!」這時東方朔已喝得酪盯大醉,在殿上小便,大臣們彈幼他「大不敬」罪,被下詔罷官,貶為庶人。後待詔在宦者署中,因對策有功,任中郎,賜帛百匹。   武帝的姑媽館陶公主,亦叫竇太主,其夫堂邑侯陳平去世後,守寡多年,已五十多歲。一個賣珠寶的女子經常到她家去,還帶了個十三歲的兒子董偃。董偃長得很漂亮,竇太主就把他留在身旁,教他御射術數。到了十八歲他已是個儀表堂堂的英俊少年。他與竇太主出則執轡,入則侍側,關係非同一般,整個京師都知道他與竇太主的關係,叫他董君。一天武帝到竇太主家做客,公主激動萬分,親自下廚做菜。武帝坐定後對姑媽說:「希望見見你的主人翁。」竇太主就把董偃引了出來。只見董僱頭戴綠帽子,手套皮筒子,跟在公主的後面,對武帝說:「臣董偃,公主家的庖人,冒死叩拜皇上萬歲!」武帝見他長得很美貌,也很喜歡,賞賜他很多東西,並喊他「主人翁」。從此,董偃經常與武帝鬥雞走狗,遊獵踢球。由於他與武帝關係日趨親熱,董僱名聲大噪,京城王公貴戚沒有一個不認識他的。一天,武帝在宣室設酒宴款待竇太主和董偃。當他們要進入宣室時,東方朔執戟上前阻攔,對武帝說:「董偃有三個罪名可殺:他以人臣的名義,私侍公主,這是第一條死罪。敗壞男女風化,搞亂婚姻禮制,有傷先王的制度,這是罪二;陛下正當壯盛之年,須積思放六經,留心於王事,追慕唐虞的政治,仰敬三代的教化,而董偃卻不知依經書勸學,反而以靡麗為重,奢侈為稱,盡狗馬之樂,極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徑淫辟之路,這是國家之大賊,社會之大害,這是他第三條死罪。」武帝聽後,默不作聲,過一會說:「我已經擺好酒宴,下次再改吧!」東方朔說:「不可以。宣室是先王的正殿,不是議論正當的國事,不能進去!正是這樣,淫亂的事情才漸漸消除下去。不要弄到這樣的境地:豎貂教桓公淫亂,後來終究和易牙一同為患;慶父縊死於莒國,魯國方得安寧;管蔡誅滅了,同室方得治安。」武帝聽罷說:「是的。」便下詔停擺酒宴於宣室,改擺在北宮。讓董僱從東司馬門進去,後又把它改稱東交門。賞賜給東方朔黃金三十斤。從此,董偃逐漸失去了寵愛,三十歲就去世了。過了幾年,偃太主也去世,董偃與她一起合葬在霸陵。 東方朔還是一個文學家,他的散文賦《答客難》,假設客人向作者問難,嘲笑他雖有「博聞辯智」,卻難與蘇秦、張儀的地位相比。然後便辯解道:「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戰國之時,諸侯並爭,「得士者強,失士者亡」,談說之士,身處尊位,而如今天下一統,由朝廷掌握用人大權,賢與不肖沒有區別。文章表達了知識分子在漢代大一統局面下才智無所施展的壓抑感,暴露了統治者隨意抑揚人才,致使賢愚不分的現實。作品採用說反話的形式,充滿了牢騷不平之氣。他的另一篇《非有先生論》,假託非有先生之口,發表「談何容易」的感慨,也是抒寫懷才不遇之情的作品。東方朔的散文賦以上述兩篇最著名。現存作品十八篇,以《七諫》、《答客難》最著。《七諫》借屈原的身世寫自己的不遇,表白對國君的誠貞。《答客難》用滑稽口吻說明了專制君主愚弄臣下的把戲,反映了當時政治上的混亂。兩篇雖不以賦標題。
PS:實際上卻是賦體。屬於神話傳說的《神異經》、《海內十洲記》,雖題為東方朔撰,實際上是偽托。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西漢-司馬遷

司馬遷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他生於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後,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司馬談博學,精通天文、《易》學和黃老之學。司馬遷十歲起誦讀「古文」,並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淵源久長的家學對他後來治學道路有深刻的影響。後隨父去長安,同當時著名經學大師孔安國、董仲舒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十九歲為補博士子弟。二十歲隨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開始了他的遊歷生活。他的足跡到達會稽,訪問夏禹的遺跡;到過姑蘇,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達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到過大梁,訪問夷門,並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過楚,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過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到過鄒魯,拜仰孔孟的家鄉。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遊沅湘,西至崆峒。壯遊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回到長安後,武帝對這個廣聞博識、學問豐富的年輕人十分重視,命他為郎中,讓他帶著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達今天昆明一帶大西南地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奠定了司馬遷以後著書立說的厚實基礎。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封泰山,司馬談以職任太史公而不能從行,憤懋而死。臨終前他難過地對司馬遷說:「我死以後,你必為太史。做了太史,莫忘了我的遺願。今大漢興盛,海內一統,上有明主賢君,下有忠臣義士。我身為太史,而未能記載,愧恨不已。你一定要完成我未竟之業!」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任父職為太史令,使他有機會讀遍皇家藏書處石室金櫃收藏的文史經籍,諸子百家,及各種檔案史料。太初元年(前104),他以太史令身分和中大夫孫卿、壺遂及曆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餘人,改革曆法。經這批專家通力合作,反覆計算、選擇,終於在這年五月造成新曆,這就是著名的《太初曆》。《太初曆》改以正月為一歲之首(秦曆以十月為一歲之始),一月的日數為二十九點五三天,一歲一年一的日數是三百六十五點二五天,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也是甲國曆法史上進行的第一次大改革。此後,他秉父遺志看手準備編寫《太史公記》
(《史記》)。
  天漢二年(前99),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消息傳到長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不作聲。武帝問他有什麼意見,書生氣十足的司馬遷百言不諱地說:「李陵轉戰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解,是在故意貶低當時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順利的李廣利,於是命令把司馬遷判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漢武帝時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錢五十萬減死一等。但家境並不富裕的司馬遷拿不出這一筆錢,只能受「腐刑」(宮刑)來選擇「偷生」這條路。不幸的遭遇,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憤有為鼓勵自己,終於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身心備受摧殘、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馬遷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決心以殘燭之年,完成父親要他完成的史書。經過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前93)終於出獄。武帝對司馬遷的才能還是愛惜的,任命他為中書令。從此他埋首奮發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中家之言」的巨著──《史記》。《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恢宏先河。《史記》有本紀十二,列傳七十,此外還有世家三十、表十、書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五千六百字,記載了從黃帝至漢武帝約三千年間史事。「本紀」是全書的總綱,以編年為體,記載歷代帝王的世系,年代久遠的以朝代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實際當權者為主。「本紀」實質上是全國編年大事記,起提綱摯領的作用。「世家」亦以編年為體,記述王侯封國、開國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響的人物。其事或許並非牽涉全國,然於某一封國或全國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響,多數可視為「國別史」,諸如「晉世家」、「楚世家」、「孔子世家」、「陳涉世家」等。 「列傳」所佔篇幅最多,可分兩大類:一類是人物傳記,有一人一傳的專傳,有兩人或數人的合傳,按人物性質排列立傳。所記人物範圍極廣,涉及貴族、官僚、政治家、經濟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經學家、策士、隱士、說客、刺客、遊俠、醫士、占卜者、俳優等社會各個階層。另一類是對外國或國內少數民族的記載,涉及中外關係史和國內民族關係史。前一類列傳有「伯夷列傳」,「孫子吳起列傳」、「刺客列傳」、「儒林列傳」等;後一類有「匈奴列傳」、「南越列傳」、「西南夷列傳」、「朝鮮列傳」等。「列傳」對「本紀」起了充實和具體化的作用。 「表」,以譜列帝王、諸侯、貴族、將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簡要政績,以年代遠近、史事繁簡而別為世表、年表、月表。今人觀之,也可分為大事表和人物表兩類,諸如「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等。「表」的作用是形象、直觀,便於觀覽,可補「本紀」、「世家」、「列傳」之不足,又可省去不少文字,使記載免於繁冗。「書」,分門別類記述歷代曆法、禮樂、封禪、水利、經濟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史記》很重要的部分,諸如「禮書」、「樂書」、「曆書」、「河渠書」、「平準書」等等。其中尤以「平準書」最為精彩,記社會經濟狀況,特別是漢朝經濟政策的演變,開後代正史「食貨志」之先河。歷來人們稱《史記》是紀傳體史書,強調本紀和列傳的重要性。其實,作為全書的組成部分,表、書、世家都有紀、傳不能代替的獨立的價值,嚴格地說,它應是紀傳志書體,是一種綜合體史書。司馬遷在《史記》裏不僅記載了大量史實,並且要「考其行事,綜其始終,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要從錯綜複雜的歷史事實中探索出一些道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來。因此,他不只是一個史事的整理者,而且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即探究天人關係、疏通古今變化的主旨,集中反映了司馬遷歷史哲學的精髓。「究天人之際」,司馬遷首先強調天人相分,即認為天道與人事是不相干的。在《伯夷列傳》裏,他以伯夷、叔齊和顏淵為例,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說法進行批評,說「天之施善人,其何如哉?」到了近世,那些品行不好,專犯忌諱的人,卻「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反之,公正發憤的人,常「遇災禍者,不可勝數也」。由此,他深沉地寫道:「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他對項羽英雄一世但從不自察,臨死之前還一再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持嚴肅批判的態度,說是「豈不謬哉!」他對漢武帝大肆揮霍搞封禪祭祀、祈求神仙的活動,予以深刻的揭露,認為這種活動毒害了社會風氣,「然其效可睹矣」,予以強烈的諷刺。而在寫到人的活動時,刻意寫出人事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在《太史公自序》裏說,三十世家,是要寫出「輔拂股肱之臣」的「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七十列傳,是要寫出那些「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的人們的活動。這在中國史學發展上,第一次把人的活動放到如此重要的歷史位置上來看待。他還把人的活動與國家興亡聯繫起來,認為:「君子用而小人退」,這是「國之將興」的徵兆;而「賢人隱,亂臣貴」則是「國之將亡」的跡象。進而指出:「其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誠哉是言哉!」(《楚元王世家》)後論一他還寓意很深地指出:要使國家強盛太平,「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匈奴列傳》後論)「通古今之變」,包含了司馬遷歷史哲學的豐富內容。首先,他對歷史演進的過程提出了比較完整的看法,這從《太史公自序》中的《五帝本紀》至《高祖本紀》的序目、《三代世表》至《秦楚之際月表》的序目申可略見其大概。五帝、三代因歷史太久遠,無法「論次其年月」。《三代世表》至《十二諸侯年表》,年代是「自共和迄孔子」,是「諸侯專政」、「五霸更盛衰」。接下去是《六國年表》,起周元王(前475)、迄秦二世(前207),歷史特點是「陪臣執政」,「海內爭於戰功」,「務在強兵並敵,謀詐用而縱橫短長之說起」。《秦楚之際月表》起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至高祖五年(前202)九月,首尾八年。對這段歷史,司馬遷寫道:「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這四表不僅首尾相銜,貫穿古今,且勾勒出了各個歷史時代的特點,反映出司馬遷對於歷史進程的卓越見解。其次,在敘述歷史變化過程中還闡揚他的歷史進化觀。他的這種見解,在「八書」中貫徹得尤為突出。第三,提出了「物盛則衰,時極而轉」的歷史命題。《太史公自序》在講到撰述「本紀」時,提出對於歷代帝王業績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即推究其何以始,詳察其何以終;於其極盛時要看到它日漸衰落的跡象。在司馬遷的歷史哲學中,歷史總在變化:要麼由盛變衰,要麼由衰轉盛。他就是用這樣的歷史哲學去觀察歷史,「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除《史記》外,司馬遷還作賦八篇,均已散伕,唯《藝文類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賦》片段。他的《報任安(少卿)書》,是一篇著名的論說散文。文中敘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宮刑的過程;抒發了忠而見疑、無辜受刑的悲憤,暴露了漢武帝的專橫殘忍及當時的酷吏政治;最後,表達了自已發憤著書、創作《史記》的決心。司馬遷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突出的地位。

PS:《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當之無愧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4-25 00:50 , Processed in 0.60974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